第三十七章(2 / 3)

李固言有口吃的毛病,平常不善言辭,然而每每議事論政則頭頭是道,很有條理。

唐文宗李昂執政時期李固言在朝廷做官。當時身處牛李兩黨爭鬥之中,他既要明哲保身,又要與邪惡勢力爭奪實屬不易。

牛黨頭麵人物李宗閔、牛僧孺等大都是科舉正途出身,對新進士特別重視,而李固言又是趙郡李姓的世家子弟,與李黨代表人物李德裕同宗。因此,他既是牛黨拉攏的對象,又是李黨樂於接納的對象。

李固言身在朝廷仍然保持自己誠實耿直的本性,不像其他官員處事那麼圓滑。他心裏怎麼想的就怎麼說,從不做不誠實的事情。有一次,唐文宗讓李固言頒布詔書,內容是讓降職的官員王堪去做太子的賓客,輔佐太子。可是李固言手捧詔書,站立不動。

皇帝覺得很奇怪,就問他:“愛卿,你還有什麼事嗎?”

李固言思慮說:“陛下,臣以為此事有些不妥。”

唐文宗很不高興地說:“有何不妥!事情已經決定了,你宣讀詔書就是了。”

李固言仍然沒有宣讀詔書,他想如實地對皇帝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本來就有些口吃,一著急,不知怎樣表達自己的意見才好。

唐文宗看李固言仍不肯宣讀詔書,就自己生氣地離開了朝堂。

李固言回去後,寫了一份奏折給皇上,意思說,太子是未來的接班人,應該由有賢德的大臣陪伴,被降職的大臣不適合做太子賓客。

皇上看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把王堪改任了。

還有一次,群臣議事,唐文宗皇帝突然問文武百官:“朕聽說有些州縣官員不稱職,這事是真的嗎?”

眾大臣不知皇上心裏想的是什麼,又怕得罪人。雖然知道確實有些州縣員不稱職,但是沒人敢說。有的說沒有,有的說這是謠傳,有的則低頭不說話。這時,李固言站出來說:“啟稟聖上,臣得知確有此事,而且鄧州刺史李堪,隨州刺史鄭襄尤其不稱職。”

李堪是朝中大臣鄭覃舉薦的,鄭覃怕李堪的失職對自己不利,就馬上站出來辯解:“微臣了解李堪的為人。再說管理那麼多事情,有些疏忽是難免的。”

李固言還想說話,但是唐文宗把話題引開了,談起別的事來。

其實,唐文宗知道李固言是個誠實人,不會胡說,是鄭覃怕受責備才巧言狡辯。可是他怕朝臣之間鬧矛盾,不利於國家,就沒再追問下去。李固言的誠實卻記在了唐文宗的腦子裏,不久就提拔了李固言,讓他做尚書右丞。

誠實的李固言靠自己的功績連連高升,後為太子少師、東都留守、太子太傅。他出將入相,曆任4朝,去世後被追贈為太尉。李沆行事光明磊落

古代誠信知報思想發展至宋代,隨著北宋理學的開創,促進了儒家誠信知報倫理道德的新發展,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產生了極大影響。而北宋真宗時的李沆,在做人之道和為政之道方麵光明磊落,說真話,做實事,不虛偽,體現了真實不欺的美德,堪稱這一時期的典型人物。

李沆是宋真宗趙恒最早的宰相之一。他在宋太宗趙匡義時就得到了重視,宋太宗稱“李沆風度端凝,真貴人也”。

李沆是很受宋真宗信任的一位大臣,常常有機會單獨和皇帝討論國家大事,但是他從來沒有向皇帝報告過其他人的隱私。他在皇帝麵前怎麼說,在朝廷上照樣也怎麼說,從沒做過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的事情。

有一回,李沆和另一位大臣發生了意見分歧,起因是對一位官員的處罰問題。這個官員在宋朝與西夏國的戰爭中,未能將糧草及時運到軍中,按軍令該斬。李沆聽說後,對事情做了一番調查,認為應該免這人的死罪。

李沆在朝廷上據理力爭,他說:“此人失職的真正原因是有人故意延誤發糧時間嫁禍於他。就算他有一定的責任也不該判死罪,何況此人很有才幹,而且一向勤勉謹慎,功大於過,殺了他是國家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