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大臣卻認為:“無論責任大小都應該斬首,這樣才能嚴明法紀,警示他人。”
李沆和這位大臣各抒己見,爭得麵紅耳赤,誰也沒能說服誰,隻好把此事送交刑部再去研究。
同李沆爭論的這位大臣平時就對李沆不滿。經過這次爭論之後,他更是懷恨在心,認為李沆是故意和自己過不去。
這位大臣為了報複,就派人四處散布說:“李沆和犯罪的官員有交情,所以徇私枉法,包庇壞人。”他還暗地裏向宋真宗告了一狀,說李沆不僅目無朝廷法紀,而且一向獨斷專行,連皇上的話也不怎麼聽。
與此同時,李沆忙於公務,早把爭論的事忘記了。所以,盡管朝中議論紛紛,他卻根本不知道。後來,有人提醒他防備暗算。他聽後笑了笑說:“我誠實辦事,誠實對人。既然問心無愧,怕什麼暗算!”
再說宋真宗,他對李沆的人品還是比較了解和信任的。聽了那位大臣的密報之後,他半信半疑,很想聽聽李沆這一方麵的意見。這天下朝之後,他吩咐太監把李沆叫到偏殿。
李沆來到以後,宋真宗身著便裝,神態安閑地叫李沆坐下,還叫太監上茶。李沆知道皇上又要單獨和他談論政事,心情也輕鬆下來。果然,宋真宗同他談起近來邊防上的戰事。說著說著,宋真宗話鋒一轉,突然問起對那個官員的處罰來。
李沆沒有準備,愣了一下,說道:“此事臣已經有詳細的奏報送上來。陛下還沒有看過嗎?”
宋真宗不動聲色地說:“朕隻是想親自聽聽你的陳述。”
李沆把自己的意見講了一遍,然後又強調了這人的才幹,說眼下正是國家用人之際,應該給他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李沆陳述完,見宋真宗似乎還想聽下去,便問道:“陛下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嗎?”
這一問倒把宋真宗問得愣了一下,他說:“你的意見都講完了嗎?是否還有什麼不便說的,盡管說吧!”
李沆答道:“臣的想法都說了,此事就請陛下裁斷吧!”
宋真宗沉吟了一下,說道:“你看某某這人怎麼樣?”宋真宗指的就是那個告李沆狀的大臣。
李沆認真地答道:“此公有宰相之才,唯有一點缺憾,就是氣量狹窄。但還算是一位稱職的大臣。”
宋真宗說:“好吧,那你先回去吧,那件事待朕再斟酌一下。”
李沆剛起身要走,宋真宗忽然又問了一句:“其他大臣都曾向朕密奏過事情,你為何從沒有過密奏呢?”
李沆答道:“臣以為我身為朝廷大臣,所做的都是朝廷上的公事。既然是公事為何不能公開在朝堂上講而要密奏呢?凡是需要密奏的事情,我看除了為國家除掉謀反的奸臣之外,大都有不可告人的動機。臣一向反對這樣的行為,怎麼敢學著去做呢?”
宋真宗聽後沒說什麼,揮揮手讓李沆退下。
李沆走後,宋真宗站在那裏,沉思一會。他想:像李沆這樣一個誠實正派的人,是決不會徇私枉法的。看來,我對那些打秘密報告的人倒是要警惕一下呢!
在封建時代,皇帝周圍的大臣在奏報公事之外,往往還要私下裏向皇帝秘密報告一些事情。從皇帝方麵來說,是想通過這些秘密報告掌握宮內外的一切動態,監視大臣們平時的言行和人品;從大臣們的方麵來說,這樣做除了可以打擊自己的政敵,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外,還能夠以此來贏得皇帝的信任和寵幸。
這些秘密報告的內容一般都是別人私下裏的言談舉動。它們有時能夠起到揭露陰謀、打擊權貴的正麵作用,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卻成了陷害他人,抬高自己的一種手段。
李沆從不做密奏這件事,而且能夠以誠實之心,光明正大,泰然處之。宋真宗更加信任和依靠他了。
李沆秉性亮直,內行修謹。由於他器度宏遠,能識大體,被時人稱為“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