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1 / 3)

第三十六章

弘揚儒學的大師朱熹

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朱熹,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受教於父,從小聰慧過人。剛能夠說話時,父親指著天告訴他說:“這就是天。”

朱熹則問:“天的上方有什麼?”父親覺得十分驚奇。

他勤於思考,學習長進,8歲便能讀懂《孝經》。入學跟從老師讀書,老師教他讀《孝經》,他看過一遍,就在書上寫道:“不能像這樣去做,就不能算作一個人!”可見他立誌做個尊孝道的人。

他曾經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獨自一人端端正正坐著用手指在沙地上畫,別人一看,原來是一幅八卦圖形。

朱熹10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友劉子、劉勉子、胡憲3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對佛學也有濃厚興趣。

1147年,18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第二年考中進士,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

朱熹在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的“南劍三先生”程頤再傳弟子李侗。後來朱熹向李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裏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字“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理學這一套客觀唯心主義體係。

在宋金關係緊張之際,宋孝宗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嶽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這時,朱熹上奏皇上,提了3項建議:一是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是罷黜和議;三是任用賢能。

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宋金關係暫時緩和後,朱熹便一頭鑽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裏修起“寒泉精舍”,住此10餘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並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赴任後,興利除弊,正值當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視賑濟災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事情結束後,朱熹上表請求按照規定的標準獎賞獻糧救災的人。他還經常到州郡的學校去,召集學生給他們講學。當時浙東發生大饑荒,宰相王淮上書請求改任朱熹為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要求他當天輕車前往就任。

朱熹就任後,立刻給其他州郡寫信,召集米商,免除他們的商稅。等他到達浙東,外地商船運來的糧食已經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日察訪民情,到州縣巡行考察,單車獨行,不帶隨從,所到之地,人們都不知道他的身份。一些郡縣的官吏害怕他的嚴峻作風,有的甚至棄官離去,轄區之內,秩序肅然。所有丁錢、役法這類規定條款,如對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來加以革除。

朱熹在賑濟災荒之餘,還按照實際進行規劃,一定為百姓做長遠的打算。皇上對朱熹的工作大為讚賞,說他的政績“大有可觀”。

朱熹盡管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的唐代詩人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並製定一整套學規。

朱熹製定的學規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

這個“白鹿洞書院”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1181年秋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到職後,他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汙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於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

另外,朱熹以道德文章名震朝野,也引起有些人的忌妒,這些人乘機群起攻擊,誣朱熹理學為“偽學”,以至於朱熹被罷職回鄉。

朱熹在回鄉途中,路過一個叫山下村的地方。那天驕陽當空,盛暑難當,朱熹也走得口幹舌燥,雙腳發軟,瞥見路口開一片茶館,忙走進茶館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氣。

這茶館旁邊一棵大榕樹,枝幹蒼虯,綠葉如蓋,清風颯然,令人神清氣爽,是納涼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開襟納涼,渾身舒坦,連日的困頓疲勞消除了大半。

茶館的主人是個年近半百的婦女,膝下僅有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是她在下山的路上生的,因而取名“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