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1 / 2)

第三十五章

出不由戶

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子曰:“不有祝鮀⑤之佞,而⑥有宋朝⑦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注釋】

①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

②伐:誇耀。

③奔:敗走。

④殿:殿後,在全軍最後作掩護。

⑤祝鮀: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

⑥而:這裏是“與”的意思。

⑦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美麗而惹亂子的事情。

【解釋】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那樣的口才,隻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恐怕不容易避開禍難。”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麼沒有人走我這條道路呢?”

孔子這裏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他所宣揚的“德治”“禮製”,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內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故事】

治國經商幹才範蠡

範蠡(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又叫範少伯、陶朱公、鴟夷子皮。生於春秋時期的宛地,即今河南省南陽市。著名的政治家和實業家。

他的一生,從楚到越,由越到齊,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將軍,由流亡者到大富翁,範蠡以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宏遠的謀略輔佐勾踐興複瀕於滅亡的越國,滅亡稱霸諸侯的吳國,創造了扶危定傾的奇跡,以“勇而善謀”、“能屈能伸”著稱於世。

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決戰,越王勾踐大敗。

範蠡就是在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的。

範蠡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的斷言,建議勾踐要放下尊嚴,親自為吳王服務,以便慢慢圖謀轉機。範蠡被勾踐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3年。3年後歸國,範蠡開始擬定興越滅吳的計劃。

為了實施滅吳戰略,範蠡首先決定以美女麻痹吳王。他親自跋山涉水,訪到巾幗奇女西施,把她獻給吳王,從而完成了滅吳戰略的第一步。

範蠡滅吳戰略的第二步,是加強越國的軍隊建設。他的軍事宗旨是:

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製勝。

範蠡輔佐越王勾踐20餘年,苦身戮力,終於滅吳,成就了越王霸業。當上了霸主的越王勾踐,拜滅吳功臣範蠡為上將軍。

範蠡很了解勾踐,知道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人。經過深思熟慮,範蠡還是決定離開。

於是,他給另一個滅吳功臣文種寫了一封信說:

高鳥己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其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

留下這封信後,範蠡離開了越國。文種不信範蠡的話,最後終成勾踐的劍下之鬼。當然這是題外話。

範蠡離開越國後到了齊國,他更名改姓,耕於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產數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範蠡卻歸還了宰相印,將家財分給他的鄉鄰,再次隱去。

範蠡來到陶地,看到此地為貿易的要道,可以據此致富。於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時間不長,就累積萬萬。

範蠡發了大財,卻把金錢看得很淡薄。

有一次,他的次子因殺人被楚國囚禁,他就派長子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前去探視。

盡管他後來得知次子已經被殺,但還是告訴長子把整車黃金分給楚國百姓。他還把錢財都分散給陶地的窮人和朋友。範蠡能發家致富,又能散財,在人們心目中是難得的活財神。

範蠡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實業家,他在實踐當中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他認為:

穀物價格太賤則損害農民利益,農民受損害不努力生產,農田就會荒廢。

穀物價格太高則會損害工商業者的利益,工商業受損害無人從事工商業,就會使經濟發生困難。

穀價如果低至20就會損害農民,穀價如高至90就會損害工商業。如果把穀價限製在不低於30,不高於80的幅度內,就會對農業和工商業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