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2 / 2)

如能這樣平抑物價,關卡、市場都不匱乏,這是治理國家的辦法。

範蠡的理財思想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範蠡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促進生產和流通,這都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範蠡不愧是我國古代治國理財的傑出人物。

宰相的典範子產

子產(?~前522年),名姬僑,字子產,又字子美,世稱公孫僑、鄭子產。生於春秋後期的鄭國,即今河南省新鄭市。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的鄭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的曆史上也影響深遠。後世對其評價甚高,將他視為我國曆史上宰相的典範。子產沒有著述傳世,他的言行事跡,主要載於《左傳》、《史記》等書籍。

子產在公元前554年被鄭簡公立為卿,執掌鄭國國政,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政治家。子產沒有著述傳世,他的言行事跡,主要記載於《左傳》、《史記》等書籍。

子產的治國功績主要體現在法律上,他做了兩項重要的工作,一是公布成文法;二是提出“寬猛相濟”的策略。

前536年,子產把自己所製定的成文法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成文法是子產根據法定程序製定發布的具體係統的法律文件。

子產在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成文法,讓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到法律的具體條款,這實際上就否定了法律的神秘性,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寬猛相濟”是子產提出的法律實施策略。“寬”強調道德教化和懷柔;“猛”強調嚴刑峻法和暴力鎮壓。

後來,儒家主要繼承和發展了“寬”的思想,法家主要繼承和發展了“猛”的思想。由此可見其影響。子產的寬政在鄭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當時,鄭國人到鄉校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對於這種情況,鄭國大夫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

但子產說:“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裏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所以不同意毀掉它。”

子產主張借助鄉校讓老百姓無所顧忌、暢所欲言地議論統治者。當時鄭國大夫對子產的見解很是佩服。就連同時代的孔子知道了子產的這番話,也佩服子產的氣魄和胸襟。

子產也注重“猛”的一麵。他曾經對子太叔闡述自己的觀點:隻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夠用寬厚的政策使民眾服從,其次的政策沒有比嚴厲更有效的了。

比如火勢猛烈,人們望見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水性柔弱,民眾親近並和它嬉戲玩弄,所以死於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寬厚的政策,實施的難度要大。

子太叔開始時不忍采用嚴厲的政策,結果鄭國出現了很多盜寇。他後悔沒聽子產的話,於是改變策略,盜賊活動才得以平息。

據說,子產病故後,因他一貫廉潔奉公,家中沒有積蓄為他辦喪事,他的兒子和家人隻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鄭西南陘山頂上埋葬他的屍體。

消息傳到鄭國的臣民耳中,大家紛紛捐獻珠寶玉器,幫助他的家人辦理喪事。子產的兒子不肯接受,老百姓隻好把捐獻的大量財物,拋到子產封邑的這條河水中,悼念這位值得敬仰的人。

珠寶在碧綠的河水中放射出絢麗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瀾,從此這條河被稱為“金水河”,這就是現在鄭州市的金水河。

文彥博識人辨人品

文彥博,字寬夫,北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世人尊稱為“賢相”。長安的石才叔家裏,收藏有唐代書法名家褚遂良親筆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文彥博在長安做官時,向石才叔借來一字一字地看,越看越喜歡。於是,他叫家裏的後生臨摹了一本。

一天,文彥博設宴招待幕僚、部下和客人。他把石才叔也請來了。在席間,文彥博把兩本《大唐三藏聖教序》拿來,說:“這兩本都是《大唐三藏聖教序》,一本是真本,另一本是臨摹抄本。現在請你們辨認一下,哪一本是真的,哪一本是臨摹的。”

聽說是褚遂良的字,在座的人都圍觀起來。眾人中能夠鑒別出真偽的不在少數,卻都說文彥博叫人臨摹的是真品。反而說石才叔那本是手抄的。

文彥博把疑問的目光投向石才叔。石才叔沒有對此作一句辯白,隻是笑著對文彥博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地位的低下。”

文彥博哈哈大笑:“我這本才是臨摹手抄的呀!”

那些拍馬奉承、口是心非的人,一個個羞紅了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