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山自幼好學,終日手不釋卷。朱熹是一個大儒,自然喜愛讀書郎。他沉吟一會兒,從身上摸出一枚銅錢,笑著吩咐道:“替我辦9種下酒菜來。”
女主人接銅錢在手,心裏有些忐忑:不辦吧,得罪了客官;辦吧,區區一枚銅錢如何端出9樣菜?怔怔地愣在那裏,腳像生了根似的提不起來。
下山見母親受窘,抓起銅錢說:“娘,我有辦法!”說完如飛一般出了茶館。不一會兒,隻見他攥著一大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麵前。
朱熹見狀,忙把下山摟在懷裏,抖動著花白胡須,高興得流出淚水。
原來,韭菜的“韭”與“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驗證下山的才學,不料聰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啞謎,怎不使朱熹興奮激動呢!
朱熹在茶館住了一夜,第二天帶走了下山,悉心教授。下山悟性極高,不負師教,後來高中進士,官拜兩浙提刑官。
下山官高爵顯,舉家北遷臨安,他為感激朱熹提攜教誨之恩,於是,在茶館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兩季,鄉人頂禮膜拜,遺跡至今尚存。
朱熹解職後,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朱熹從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並刻印發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後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儒家思想成為全麵控製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
朱熹後來受當時南宋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待製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朱熹為剛即位不久的南宋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
朱熹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禮儀規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中規中矩。朱熹平日家居的時候,每天天色還沒有亮,就起來了,穿好衣裳相連的製服,戴了襆頭,穿上方頭鞋子,到家廟裏和先聖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禮以後,退回到書房裏,幾案必定擺得很正,一切書籍器用,必定也是整整齊齊的。有時候疲倦了休息,就閉著眼睛端端正正地坐著,休息完了起來,就邁開腳步慢慢地走。
朱熹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少年時直至老始終沒有放棄。
朱熹的一生誌在樹立理學。1200年農曆三月初九,朱熹在建陽家裏去世,享年71歲。臨終前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可見他是如何矢誌於樹立自己的理學。
朱熹做學問,主張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內在規律,並自我檢束,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他曾說過,古代聖賢思想學說流散在典籍之中,由於聖賢經書的宗旨沒有闡明,聖賢思想學說的傳授也就含混隱晦。於是,他禪精竭慮,深入探究聖賢的思想準則。
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而且著作廣博宏富。他所寫的書在世上廣泛流傳。
朱熹去世後,朝廷把他為《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作注的書作為學校的教材。
作為宋代新儒學代表人物,朱熹繼承了孔孟儒家的修身思想,並在新的曆史時期加以發展。在重視和提倡修身的同時,亦強調把修身落實到篤行上,主張修身之要在於實際去做,而非空談心性修養。
朱熹的修身思想把窮理與修身相結合,使儒家修身思想具有了新時期的時代內涵。同時,更把修身與窮理並列為世間根本之法。他說:“世間萬事須臾變滅,皆不足置胸中,唯有窮理、修身為究竟法耳。”表明他對修身的重視。
朱熹窮理修身的思想通過注解儒家經典主要是“四書”體現出來,這與當時的經學轉型相關。他對“四書”十分重視,以“四書”義理之學取代“六經”訓詁之學在經學史上的地位。他的理論建樹,為我國古代儒學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豐富了修身的內涵。
陸九淵的自我道德修養
緊隨朱熹之後,陸九淵開啟了宋明兩代主觀唯心主義“心學”之先河。他與朱熹齊名,被史界稱為“朱陸”,被後人稱為“陸子”。
陸九淵,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因其山形如象,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陸象山”。他在“金溪三陸”中最負盛名,是我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陸九淵認為,孜孜於自我之道德修養,然後治理好家庭與家族,這正是所以能立國平天下之基礎。他曾經說:
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黨,以交朋友,以接鄰裏,使不得罪於尊卑上下之際。
在此基礎上,人們才可以進一步去讀史書,去知曉治國之方略。
陸九淵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自幼秉承良好家教,一生致力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勤於政務,造福一方,履行了一代大儒修身治國的誓言。他出身於一個九世同居、闔門百口的封建大家庭。陸氏家風,篤實嚴謹。陸門治家嚴格執行宗法倫理,同時,也靠家庭成員發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各盡其能,各供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