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從小耳濡目染,長大成人後親自管家,這樣的生活經曆對於陸九淵形成對社會國家的參與意識會有很大影響。而這就是他的學問起點。
陸九淵出生時,其父陸賀因兒子多,打算讓鄉人收養,長兄陸九思的妻子剛好生有兒子陸煥之,陸九思即令妻乳陸九淵,而將自己的兒子讓別人奶喂。陸九淵後來對兄嫂如事父母。
陸九淵自幼好學,他的好學不在於博覽,而表現在善於思考上。三四歲時,他曾向父親發問:“天地為什麼沒有邊際呢?”
父笑而不答,他竟為這個問題費盡思索而至廢寢忘食。
陸九淵13歲時,曾經對自己少兒時思考的問題忽有所悟。有一天,他讀古書讀到“宇宙”兩字,書中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於是他忽然省悟,原來“無窮”便是如此啊,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他提筆寫下:“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就是說他從“宇宙”兩字,悟得了人生之道。
陸九淵立誌要做儒家的聖人,而他以為,做聖人的道理不用別尋他索,其實就在自己心中。對宇宙無窮與對聖人之心廣大的頓悟,使陸九淵進入了一種新的人生境界。
陸九淵34歲中進士,先任隆興建安縣主簿,後改建安崇寧縣。大約10年後,他被薦為國子正,不久,又遷敕令所刪定官。後來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觀,因這隻是個管理道觀的閑職,於是他便歸江西故裏講學,彙集了四方學者。
多年的探索及教學積累的經驗,使陸九淵形成了自己的“心學”思想,並積極與當時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進行討論。
1145年4月,陸九淵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與態度。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無須在讀書窮理方麵過多地費工夫。
雙方賦詩論辯。陸指責朱“支離”,朱譏諷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
鵝湖之會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朱、陸雙方辯論的“為學之方”,表現出朱熹與陸九淵在哲學上的基本分歧點,曾對明清兩代思想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190年,50歲的陸九淵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次年農曆九月初三,陸九淵千裏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
陸九淵走馬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飭邊防,嚴肅軍紀,加強抵禦金兵犯境的能力,修築了著名的荊州城牆。這種心理素質,這種獻身的精神,這種大義凜然,為國分憂的氣概,實在是儒學思想家的典範。
陸九淵上任後另一件帶有根本性的大事,就是興建軍學、貢院、客館、官舍,改善軍政建設,樹立政府形象,使荊門地方官員精神麵貌有了重大的改變。
在此之前,荊門官員惰性成習,人人都以辦公差為恥,官吏隻是喜歡裝扮麵子。為了改變官吏好逸惡勞的壞習慣,陸九淵躬身勸督,以身作則,把哲學思想貫徹到具體的政務之中,采取思想啟迪的辦法,自上而下,打造樸實厚道的民風。
在行政管理上,陸九淵不僅僅是經驗豐富,所有軍政大事有緩有急,有條不紊,次第展開。其中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始終將軍務政事都涵蓋在他的哲學思想的理論框架之中。
陸九淵根據當時的社會曆史環境和行政管理體係,認為隻有從官員抓起,“任賢,使能,賞功,罰罪”,把官員的精神麵貌振作起來,全社會的“人心”才有“正”的可能。“政者,正也”,這是先秦時期儒家孔子的祖訓,陸九淵可謂深得其中精神。
陸九淵認為自己“生於末世”。“末世”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士大夫的誌向以文取仕,以至於一些士大夫苟且偷安。由於陸九淵出生、成長於一個鍾鳴鼎食的大家族裏,各種家務、商務活動使他精通事物,因而能夠將儒家傳世經典的要義從親身實踐中體現出來, 通過“料理得人”,取得了“正人心”的最好效果。
1193年初,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吊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去世後,諡為“文安”。陸九淵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能動性作用,其“修其本心、存心去欲”的思想學說獨樹一幟。
後人對這一思想學說進行了充實、發揮,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在知與行的關係上提出了“知行合一並進”的觀點,成為我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我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