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①。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子曰:“觚②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①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
②觚: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後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
【解釋】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讓百姓遵從‘義’的要求,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麵,有收獲的結果,他要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孔子說:“觚不像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故事】
千古一相李斯
李斯年輕時曾在楚國做過郡掌管文書的小吏,後來離開楚國,到當時學術氣氛最濃的齊國投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由於他讀書認真,鑽研精神很強,學業優良,成績突出,所以很得老師荀子的賞識。
李斯學成之後,先投在秦國呂不韋的門下做舍人,後來為秦王政所賞識,提拔他做長史。
李斯為秦王政出謀劃策,建議秦王政派人持金玉珍寶出使各國,以便遊說、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達到各個擊破,逐一吞並的目的。秦王政采納並實施了了李斯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於是,秦王政重用李斯,提拔他為客卿。
正當李斯在仕途上一帆風順,積極為秦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出謀獻策,施展才華之際,六國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也並不示弱,他們紛紛給自己的國王獻計獻策,或以武力對抗,或派出間諜到秦國,采取各種方法削弱秦的力量。
李斯中了反間計,秦王政就下了一道逐客令,準備攆走身邊的一些謀士。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有抱負,有智慧,也敢作敢為。
他不怕犯顏獲罪,直接給秦王政寫了一封信,勸秦王政不要逐客,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實際上是李斯貢獻給秦王政的一份廣招賢才強國,進而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政見謀略書。
秦王政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看了李斯的《諫逐客書》後,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再次重用李斯,提拔他為廷尉。
同時,秦王政招攬了一大批賢將良才。如史書上著名的王崎、茅焦、尉繚、王翦、王賁、李信、王離、蒙恬等都是來自別國的客卿,他們在秦統一天下的事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李斯為秦王政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出謀獻策,作出了很大貢獻。秦朝統一天下後,秦王政做了始皇帝,稱為秦始皇。李斯對統一後的秦帝國,如何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為秦始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實行郡縣製。
秦國統一六國後,李斯提出實行郡縣製,由中央集權,加強統一,這樣才能天下安寧。秦始皇於是發布詔令,把全國分為36個郡,郡下設縣。
郡縣製的確立,加強了統一的封建國家的中央集權,推進了曆史的發展。
二是統一文字。
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全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命李斯製作標準字樣,即小篆。緊接著,為了推廣新製的文字小篆,李斯親做《倉頡篇》7章,每4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創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回環的形體結構,形成了隸書這一新的書體。從此,隸書便作為秦代官方正式書體。
三是統一度量衡。
李斯把度製以寸、尺、丈引為單位,采用十進製計數;量製則以合、升、鬥、桶為單位,也采用十進製計算;衡製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24銖為1兩,16兩為1斤,30斤為1鈞,4鈞為1石固定下來。
為了有效地統一製式、劃一器具,李斯又從製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證度量衡的精確實施。
四是修馳道、車同軌。
李斯以京師鹹陽為中心,陸續修建了兩條馳道,一條向東通到過去的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舊地。這種馳道路基堅固,寬50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鬆一棵。
後又修築“直道”,由九原郡直達鹹陽,全900千米。又在今雲南、貴州地區修築“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帶,修築攀越五嶺的“新道”,便利通向兩個地區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