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2 / 3)

左宗棠很感動,但也很不明白,就問道:“這樣一來,你不是虧了嗎?”

胡光墉說:“虧就虧了,有虧才有賺,有賺才有虧。”

胡光墉不是說白話,而是說到做到。他不但長期給左宗棠的部隊供應藥品,而且還施給老百姓,因此,他的名聲就很好。後來雪記藥廠演變成為胡慶餘堂,並使得胡光墉一生留名。

胡光墉最了不起的大義之舉,就是幫助左宗棠平定了疆亂。當時在外國勢力的操縱下,一個叫阿古柏的酋長起兵叛變,要把新疆獨立出去,左宗棠力主出兵平定叛亂,收複新疆。

當時國庫空虛,無力打仗,慈禧太後同意左宗棠出兵新疆,但軍費要先自己解決。在這種情況下,胡光墉以自己的錢莊做擔保,再次向外國銀行貸了一筆巨款,全力幫助左宗棠,最後終於收複了新疆。

左宗棠由於胡光墉的幫助,成功收複新疆,再次上奏清代朝廷給胡光墉請功。清代朝廷封胡光墉布政使銜,從二品文官頂戴用珊瑚,賞穿黃馬褂。人稱“紅頂商人”。

胡光墉通過幫助左宗棠來替國家做事,而在幫助左宗棠的同時,也發展了自己的事業。這就是說,他成功的關鍵是先想到義,然後才想到利。

胡光墉不僅以國家大義為先,也將誠信視為商人的必須堅守的義德。他經商講究誠信,能夠從朋友的角度出發,“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別人”,絕不做損人利己之事。

有一次,一個人神氣活現地來到了胡光墉的當鋪,對著夥計喊道:“哎,叫你們老板出來,我有最好的東西要寄在你們這裏,我這是商代的古董,可能連你們老板都沒見過。”

夥計拿過去一看,真的是很少見,看來看去就覺得真的是商代的古董,於是就問當多少錢。那人一口咬定300兩,否則他就去別的當鋪去當。夥計趕緊給了他300兩銀子。

那人臨走還說:“今天是因為急用,才當這麼少,否則1000兩我也不當!”

事後,夥計越想越不對,於是就請了很多人來看,人們看了都說是假的。這個夥計就向胡光墉報告自己的過錯。

胡光墉說:“沒有關係,人總會出錯,錯就錯了,沒什麼大不了。”他停頓了一會說,“這樣吧,你給我開10桌,把我們這裏的名流士紳,有錢人都請來吃飯,告訴他們我們有一個商代的很珍貴的古董要給他們欣賞。”

夥計忍不住問:“我們上當了,還要別人上當嗎?”意思就是我們被騙了,還要騙別人嗎?要講良心。

胡光墉板起臉來,說道:“你跟我這麼久,還不知道我的為人。”

夥計不敢再說,隻好照辦。

宴請的那天,大家都來了,興致很高,邊吃邊等著看古董。隻見一個職員小心翼翼地從二樓捧了一個古董下來,走到一半,失足摔了一跤,那個珍貴的古董當場就打破了。

所有的人都歎息:“好可惜啊,這麼珍貴的古董,為了給我們看,居然摔破了。”

胡光墉說:“沒有關係,這是我們不對,讓大家沒的可看,大家吃完好走,回去休息。”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傳到了那個當東西的人耳朵裏,他就拿了300兩銀子,找上門來說:“我現在還你錢,你把東西給我。你要是拿不出,今天沒有1000兩,不要想能夠了結。”

胡光墉二話不說,先讓人驗收了銀子,然後吩咐人把那個古董拿了出來,交給了那人。那個人整個臉都變色了,一直說“怎麼會這樣!?”

胡光墉告訴他:“我摔破的那個比你的還假。”

那個人馬上灰溜溜地跑掉了。

還有一次,胡慶餘堂的緊俏藥“虎骨追風膏”斷貨了,於是,經理餘修初就找到專管藥材的鄒文昌問清原因。

鄒文昌說:“‘虎骨追風膏’的主要原材料是虎骨,而虎骨現在又斷貨,所以,我建議用豹骨代替虎骨。”

餘修初一聽,堅決反對,他說:“這怎麼行呢?你這不是想砸了胡慶餘堂這塊招牌嗎?”

鄒文昌說:“做生意嘛,要懂得變通,我們用豹骨代替,先滿足一下市場等虎骨一到,馬上就換用虎骨。” 接著,拿出胡慶餘堂的信譽來威脅餘修初說,“不然別人會把咱們胡慶餘堂看扁的。”

見餘修初的思想有一點兒動搖了,鄒文昌趁熱打鐵道:“豹骨的藥效也差不到哪裏去,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隻有你知我知,別人絕對不知道。”

聽他這麼一說,餘修初也動搖了,於是鄒文昌趁機生產出了假的“虎骨追風膏”。

胡光墉知道此事後,非常氣憤,認為鄒文昌傷害到了胡慶餘堂的聲譽,決定嚴肅處理。胡光墉把店裏的所有人都叫到大廳,當眾辭退了鄒文昌。並當場寫下了“戒欺”堂訓,還在店裏掛了一些條幅,諸如“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采辦務真,修製務精”等。因為“戒欺”的堂訓,胡慶餘堂的夥計以後再也不敢有一點點的欺騙行為了。

後來,胡光墉還將自己在胡慶餘堂的辦公室取名為“耕心草堂”。其用意十分明顯:田要耕,地要耕,心田更要耕,隻有常耕心田,邪念、欺騙這些雜草才不會滋生,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商人。

經過多年的發展,胡慶餘堂成為了名聞天下的老字號藥店。民間一直有“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餘堂”之說,它與北京的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南北交相輝映,深受廣大顧客的信賴。胡光墉本人也因此贏得了“江南藥王”的美譽。

時至今日,胡光墉所製訂的這些經營規則,仍被胡慶餘堂的後繼經營者們認真遵守。而胡慶餘堂“戒欺”的堂訓,還被現今的國藥界譽為藥業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