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1 / 2)

第四十一章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④之以禮,亦可以弗畔⑤矣夫!”

子見南子⑥,子路不說。夫子矢⑦之曰:“予所否⑧者,天厭之!天厭之!”

【注釋】

①仁:指人,是“人”的借字。

②逝:往。這裏指到井邊去看並設法救之。

③陷:陷入。

④約:解釋為約束。

⑤畔:同“叛”。

⑥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

⑦矢:同“誓”,此處講發誓。

⑧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解釋】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裏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害他入井;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致於離經叛道了。”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故事】

濟世救人賢相蕭何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生於西漢泗水郡豐邑縣中陽裏,即後來的江蘇省豐縣。漢朝初年丞相,政治家。諡號“文終侯”。他采摭秦六法,重新製定律令製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

他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政權,其後又根據秦律製定了漢律,即《九章律》,為東漢政權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不朽功勳。

與張良、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蕭何位居其首。

蕭何年輕時在秦時的沛縣做縣裏的獄吏。他性格隨和,很善於識人,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尤其是和其中的秦泗水亭長劉邦,感情更不一般。

劉邦做沛縣亭長的時候,為縣裏押送一批農民去驪山修陵,結果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劉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驪山也會按罪被殺。於是就躲了起來,藏到荒涼的芒碭山的深山老林中。

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起反秦的大旗,各地豪傑雲集響應。此時做獄吏的蕭何與曹參、樊噲等人時常聚會,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蕭何設法讓樊噲去芒碭山找回劉邦,打算共同起義。

劉邦從樊噲這裏得知蕭何意圖後,立即率眾奔沛縣而來。來到沛縣城下,劉邦在帛上寫了一封告沛縣父老書,用箭射入城內。

沛縣百姓看了劉邦的信,就聚集起來攻入縣衙,殺了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在蕭何等人的力舉下,劉邦做了沛縣的縣令。於是,他們便在縣衙大堂舉行了儀式,誓師起事,並按楚國舊製,稱劉邦為“沛公”。

劉邦才深知蕭何真心擁戴自己,內心十分感激。從此,蕭何緊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了蓋世的功勳。

前208年9月,項梁叔侄殺了會稽郡守殷通,舉起義旗。不久,便召集了20餘萬兵馬,並與劉邦所部會於薛城。

眾將約定:項羽從北路向西攻秦,劉邦從南路西進向關中進發,兩路人馬在擊敗秦軍後,誰先入秦都鹹陽誰當關中王。

劉邦率軍勇往直前,憑靠張良等人的謀劃,避實就虛,剿撫並用,一路奪關斬將,直抵關中。蕭何身為丞督,則坐鎮地方,督辦軍隊的後勤供應。

前206年10月,劉邦率大軍兵臨鹹陽城。秦王子嬰設計殺了奸相趙高,獻出玉璽,向劉邦投降。於是,起義大軍開進了鹹陽城。

將士們見秦都宮殿巍峨,街市繁華,頓時忘乎所以,紛紛乘亂搶掠金銀財物。

蕭何進入鹹陽後,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而是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禦史府,並派士兵迅速包圍丞相禦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然後,他讓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進行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留待日後查用。

蕭何做官多年,他知道,依據秦朝的典製,丞相輔佐天子,處理國家大事;禦史大夫對外監督各郡禦史,對內接受公卿奏事。除了軍權外,丞相和禦史大夫幾乎總攬一切朝政。

蕭何收藏的這些秦朝的律令圖書檔案,使劉邦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了如指掌。

對蕭何的做法,劉邦很是佩服,遂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5000戶,並派兵卒500人為蕭何貼身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