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打聽,知道孟獲不但打仗驍勇,而且在南中地區各族群眾中很有威望。於是,他決心把孟獲爭取過來。他下了一道命令,隻許活捉孟獲萬萬不可傷害他。
蜀軍和孟獲軍隊交鋒的時候蜀軍故意敗退下來。孟獲仗著人多一股勁兒追了過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處逃散,孟獲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獲被押到大營,心裏想,這回一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進了大營,諸葛亮立刻叫人給他鬆了綁,好言好語勸說他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
諸葛亮也不勉強他,陪著他一起騎著馬在大營外兜了一圈,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又問孟獲:“您看我們的人馬怎麼樣?”
孟獲傲慢地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您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
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來,說:“既然這樣,您就回去好好準備一下再打吧!”
孟獲被釋放以後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裏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諸葛亮勸他,見孟獲還是不服,又放了他。
就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7次。至孟獲第7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孟獲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裏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
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製。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命令孟獲和各部落的首領照舊管理他們原來的地區。有人對諸葛亮說:“我們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為什麼不派官吏來,反倒仍舊讓這些頭領管呢?”
諸葛亮說:“我們派官吏來沒有好處,隻有不方便。因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糧食接濟不上,叫他們吃什麼?再說,剛剛打過仗難免死傷了一些人,如果我們留下官吏管理一定會發生禍患。現在我們不派官吏,既不要留軍隊,又不需要運軍糧,讓各部落自己管理,漢人和各部落相安無事豈不更好?”
大家聽了諸葛亮這番話,都欽佩他想得周到。
諸葛亮率領大軍回到成都。後主劉禪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興。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最根本的是諸葛亮用誠信化解了人心,贏得了人心。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在完全征服了孟獲之後,一反過去勝利者的慣例,一不留士卒,二不留官吏,所奪之地,盡皆退還,再次體現了攻心為上,不欺不瞞,信守承諾的誠信精神。
王勃指瑕《漢書注》
王勃(649~676),唐代的大文學家,初唐四傑中的佼佼者。作品以《滕王閣序》最為著名。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省父,渡海遇險,溺水而死,年僅26歲。自幼遍讀詩書,6歲時能寫詩文,9歲時作《漢書注指瑕》,16歲已蠻聲文壇。
唐朝高宗永徽年間,王勃出生在絛州龍門之地的書香之家——王家。王勃是戶主王福疇6子中的第三子,從小酷愛讀書。
一日王勃與兩位哥哥正在談詩論文。父親王福疇和當地名望較高的兩位文人走了進來。
王福疇對三人說:“別高談闊論了,快快拜見杜大人、範大人。”
三人作揖後,杜大人說:“常來常往,無須多禮。你們王家以詩書傳家,一代勝過一代。王勃,你過來。你經、史、子、集、詩、賦、駢文,無所不讀,涉獵廣泛,知識淵博。所寫詩文,我已覽閱,構思精巧,文采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