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1 / 3)

第三十五章

君子亦有惡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①乎?”

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②而訕③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④者。”

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⑤以為知⑥者,惡不孫⑦以為勇者,惡訐⑧以為直者。”

【注釋】

①惡:厭惡。

②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③訕:誹謗。

④窒:阻塞,不通事理,頑固不化。

⑤徼:竊取,抄襲。

⑥知:同“智”。

⑦孫:同“遜”。

⑧訐:攻擊、揭發別人。

【解釋】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厭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又說:“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厭惡抄襲別人的成績而作為自己的知識的人;厭惡把不謙虛當做勇敢的人;厭惡揭發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故事】

魏萬求學千裏追李白

魏萬,改名炎,後名顥,曾隱居王屋山,故號王屋山人。年輕時魏萬非常崇拜“詩仙”李白,在744年,他決定並立即出發,開始了他對李白瘋狂的追尋。

他從王屋山出發,日間行走,夜裏則焚香沐手,抄錄李白詩卷。並在住宿、吃飯、喝茶時都故意議論李白,希望能夠打聽到李白的行蹤。隻要魏萬聽說李白在哪兒,他就會急忙趕過去。可是魏萬剛到,人家告訴他李白已經走了,真可謂是“一個後腳到,一個前腳走”。

就這樣,從黃河流域經幾千裏地,來到江南。又尋蹤轉會稽、下明州、奔天台、往永嘉、入縉雲,還是追不上李白。

但是,魏萬沒有泄氣,在暢遊仙都後,又北上金華……從江南又追尋回江北。直至745年春,他才與李白相遇於廣陵。魏萬見到李白,一身風塵、淚流滿麵、撲倒在地,雙手捧上自己花了一年時間寫成的四十八韻的《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請李白指正。接著頭也沒抬,就敘述了一年多來追趕李白的艱辛以及沿途所見的風光。

李白被魏萬數千裏相訪所感動,結合自己與魏萬的共同遊曆,一氣嗬成寫就了一百二十韻長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以贈別。

李白見魏萬誠摯忠厚,年輕有為,把自己的全部詩稿交給魏萬,讓他編成集子。後來魏萬中了進士,不負李白重托,編出了《李翰林集》,還飽含熱情地為詩集作序。

冼夫人一心為國而操持

儒家治國精神發展到隋代,在愛國精神的感召下,出現了冼夫人這樣一心為國事的傑出女性,她是“克己奉公”的又一種典型範例。

冼夫人出生於廣東高涼一個姓冼的大族中。她的祖先曆代都是南越首領,轄地千裏,統屬部落十餘萬家。夫人在童年時就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她熟習經文,知詩識禮,軟硬武器,樣樣精通。因此,夫人於少年時代就能指揮部隊行軍作戰,南越各部落對她都非常敬佩。

她為人正義、樂於助人,常常規勸自己家人及親友,要講究禮義,取信於民,為鄉裏群眾多做善事。俚人喜歡打鬥,常常互相攻擊。夫人的哥哥冼挺,當年擔任南梁州刺史官職,常常發兵侵掠附近州郡的部落,弄得嶺南一帶不得安寧,群眾叫苦連天。

夫人對哥哥冼挺進行反複勸阻,最終使冼挺轉變態度,平息了爭端,消除了各部落之間的怨恨情緒。從此,嶺南各族和睦相處。夫人的威望也更高了,她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不久,她便從冼氏家庭中接替了俚族大首領的職位。

535年,羅州刺史馮融,聞說高涼俚洞冼氏部落出了一位年青的女首領,文武雙全,品貌兼優,便親自上門拜訪。馮融在俚洞首領府內,隻見冼首領儀表大方,態度從容。他與冼首領談及時政及軍事等諸問題時,冼首領對答如流,而且言辭精辟,智辯縱橫。馮融十分欽佩,讚歎不已。他即托媒說親,要給自己時任高涼太守的兒子馮寶娶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