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1 / 3)

第三十四章

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①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②。孔子時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諸塗④。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⑤,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⑥失時,可謂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⑦!”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注釋】

①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②歸孔子豚:歸,通“饋”贈送。豚,小豬。贈給孔子一隻熟小豬。

③時其亡:等他外出的時候。

④遇諸塗:塗,通“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⑤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

⑥亟:屢次。

⑦與: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解釋】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

陽貨對孔子說 :“來,我有話要跟你說。”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不可以。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不可以。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故事】

小宗愨智勇捉盜賊

宗愨是南北朝時的一名剛強少年。他哥結婚那天,家裏賓客盈門,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麵客廳裏人來人往、喝酒賀喜之際,這夥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裏偷竊起來。有個家仆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

霎時,客廳裏的人驚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隻見宗愨鎮定自若,拿起劍,直奔庫房。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宗愨麵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呐喊助威。盜賊見大勢不妙,丟下財物,奪路而逃。

後來,當林邑王範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膠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

宗愨為宋國打了無數次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皇上封為洮陽侯,實現了他少年時“乘風破浪”的遠大誌向。

性相近,習相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①,今之狂也蕩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③;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子曰:“色厲而內荏④,譬諸小人,其猶穿窬⑤之盜也與?”

【注釋】

①肆:放肆,不拘小節。蕩:放蕩,不守禮。

②廉:不可觸犯品行方正而有威儀。本謂棱角,借喻品行端方。

③戾:火氣太大,蠻橫不講理。

④色厲而內荏:厲,威嚴,荏,虛弱。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

⑤窬:牆洞。指盜竊行為。

【解釋】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孔子說:“隻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孔子說:“古代人有三種毛病,現在恐怕連這三種毛病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古代的狂者不過是願望太高,而現在的狂妄者卻是驕縱放蕩;古代驕傲的人不過是難以接近,現在那些驕傲的人卻是凶惡蠻橫;古代愚笨的人不過是直率一些,現在的愚笨者卻是欺詐啊!”

孔子說:“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吧?”

【故事】

白圭談大禹治水

戰國時候,有個叫白丹的人,名丹,字圭。在魏惠王屬下為大臣,善於修築堤壩,興修水利。

又一次他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的事情時,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隻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

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放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白圭談治水隻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欲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

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部落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近部落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這則故事告訴今人這樣一個道理: 一個小家,在處理災難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又不要危害鄰居。己所厭惡,勿施於人,這才叫有仁愛之心,有君子氣度。一個國家,在處理禍患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的國家,又不要危害鄰國,這才叫有仁愛之心,有大國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