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2 / 3)

李義琰大義無私欲

隨著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言利思想日見抬頭,在這樣的形勢下,唐代一批士大夫,進一步強化、發展了儒家義利思想,表現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大義情懷。李義琰就是其中之一。

李義琰是唐代的魏州昌樂人,就是後來的河北大名。他的先輩是隴西一帶的名門望族。622年唐代首屆科舉考試科考,他位列第三,是古代科舉史上第一位探花。中進士後,任太原尉。

當時的太原都督叫李勣,他手下屬僚官吏都懼怕他的威勢,唯命是聽,不敢多言半句。而李義琰認為,做人應該真誠,對上對下都應該仗義執言,因而常常當庭與他爭辯是非曲直。李勣反而對他的正直敢言的氣節很是讚賞。

唐高宗李治麟德年間,李義琰升為白水縣令,多有政績,有“能吏”之名,朝廷於是提拔為司刑員外郎。

李義琰博學多識。唐高宗每有事要征求意見,李義琰都暢所欲言,所言有智謀有見識,常常切中要害。循例升為中書郎,後來晉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任太子右庶子。

唐高宗第六子李賢,在胞兄李弘去世後繼立為皇太子。李賢不僅容止端雅,而且才思敏捷,但自立儲君後與母後關係緊張,後來以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再後被逼自盡,諡以“章懷”。那些懷恨李賢的人手舞足蹈,彈冠相慶,然而但李義琰卻不以為然。

李義琰認為,自己身兼太子右庶子,屬於太子宮官,有教導太子之責。對於李賢之死,他獨自把過失歸於自己,常常難過得暗自落淚。

王公大臣們見李義琰總是為這件事自責、難過,都說他心地善良,胸懷道義,是個有忠義之心的人。唐高宗見李義琰既有才能又有義德,就讓他做了宰相。

李義琰當宰相的時候,唐高宗因為患頭風病,朝廷上的日常事務基本都由武則天處理。也正因為此,武則天的野心開始逐漸膨脹,有不少大臣也開始倒向她這一邊,想讓武則天執政。

耿直敢言的李義琰似乎並不買武則天的賬。有一次,高宗想正式下詔叫武則天管理朝政,李義琰據理力爭,高宗才放棄了這個打算。

後來武則天以太後身份為唐中宗李哲攝政,684年又因中宗不順從而將其廢黜,改立另一親子唐睿宗。唐睿宗垂拱年間,朝廷想召回李義琰任懷州刺史。但李義琰自知先前曾阻止武後攝政,已得罪武後,就沒有應召。

李義琰雖身居高位,但平素生活過得十分節儉,穿的是一般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房子也是又舊又簡陋,連一般官員的住房都不如。

李義琰的弟弟、岐州司功參軍李義璡見哥哥身為一朝宰相,日子卻過得如此寒酸,心中實在有些不忍,於是勸他重建一所新宅。可是不管怎麼勸,他就是不同意。過了些日子,李義璡又去勸他,他還是不答應。

李義璡見哥哥如此固執,就決定自己來替哥哥操辦此事,於是他拿出自己的錢,背著哥哥買了建房的木料,選好了地點,準備大興土木擴建相府。

李義琰知道此事以後,連忙出來阻止,對弟弟說:“我僥幸擔任了宰相,已是感到十分慚愧,常常覺得自己不太稱職。如若再興建豪華的宅第,貪圖舒適安逸這個小利,這不是有很好的道德,隻會招來災禍,到頭來是適得其反。”

李義璡不以為然,說道:“如今從朝中大臣到地方官員,哪家沒有高樓大院?你身為堂堂宰相,卻住著如此低矮狹窄之房,豈不是不合情理。”

李義琰聽了,仍心平氣和地說道:“人生在世,生活不可能都盡人意,合不合情理關鍵是一個‘義’字。為人應該以義為先,在品格上追求完美。我為一朝宰相,身為百官之首,倘若迷戀享受,貪圖安逸,豈不失去了為官應該遵守的大義,丟掉了做人的美好品德嗎?”

李義璡見哥哥如此堅決,又言之有理,勸其建房之事,也就隻好作罷了。後來,建房用的那木材年久腐朽,就被丟棄了。

李義琰後來因有足疾,請求退隱,唐高宗批準了,並授以銀青光祿大夫榮銜。李義琰即將在東都洛陽附近退隱,很多官員在城門外設宴為他餞行,時人稱場麵堪比當年漢朝疏廣、疏受叔侄的歡送會。

李義琰晚年病故於一丈方園的小屋裏。唐高宗聞聽此事,歎息不已,下詔書建造殿堂,用以安放其靈位。

李義琰一生秉持為官、做人的大義,敢於直言,胸襟坦蕩,心地善良,清廉儉省,不營家業,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樹立了完美的形象,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名垂史冊。

杜暹常懷律己之心

除了李義琰外,唐代還有杜暹這樣心存國家和人民這個大義,保持著廉潔正直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