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3 / 3)

杜暹是唐代濮州濮陽人,以至孝擢明經第,唐玄宗李隆基時遷監察禦史,後拜宰相,擢戶部尚書。杜暹初入仕途,任婺州參軍,秩滿離任赴鄭縣時,同僚們湊份子為他餞行,送他1萬張紙。

當時的紙張很貴,人們常以存多少張紙來表示富有,而且官員迎送時的饋贈屬於慣例,不算貪汙受賄。可杜暹不為利益所動,隻取100張,表示情誼領了,其餘全部退還。同僚們都非常讚歎他的廉潔。

唐代的鄭縣,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華縣,歸華州府管轄。杜暹巧拒饋贈的故事,也被擴散到了華州府。華州司馬楊孚聽說後頗為好奇,就留心考察杜暹,結果發現杜暹確實清節,遂引為楷模。

不久楊孚升任大理正,主管司法,杜暹因公事獲罪,交由法司斷罪。楊孚身為大法官,又對杜暹知根知底,就對人說:“如果這個縣尉獲罪,那麼公正清廉之士靠什麼來勉勵呢?”

不久,楊孚又把杜暹推薦給了宰相姚崇。姚崇罷相後,宋璟繼之,杜暹則調任監察禦史。杜暹擔任監察禦史時,負責官員監察工作。

有一次,新疆西北的安西都護府的副都護與西突厥可汗發生矛盾,雙方均奏報朝廷指責對方。為了弄清事實真相,朝廷下令杜暹前去處理。杜暹日夜兼程,到達安西。他首先到西突厥可汗那裏了解情況。

西突厥可汗按他們的民族禮節,設宴隆重地款待杜暹。在席間,西突厥可汗拿出很多金子作為見麵禮贈給杜暹,說:“大人不辭辛苦,遠道而來,為我們主持公道,特備薄禮敬上,以表我們的心意。”

杜暹連忙站起身來,推辭說:“不可!本官是受朝廷之命前來看望各位,並希望你們和漢族官員能重修前好,和睦相處,共同效命於國家。”

西突厥可汗一片誠心,杜暹仍然推辭再三,以至於雙方出現了很尷尬的局麵。見此情景,杜暹的隨從人員悄悄走到杜暹麵前說:“大人,您來到這樣邊遠地區,又擔負著調解矛盾的責任,可不要冷落了他們。”

杜暹不得已,隻好暫時收下了這些贈金。

夜深了,西突厥可汗帶著當地的官員們都各自散去。這時,杜暹叫人悄悄地把這些金子埋在自己所住的帳幕下麵。

安西的調查工作完畢後,杜暹離開安西。在返程途中,當走到很遠的時候,杜暹才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回給西突厥可汗。

杜暹在信上說:

此次出使,受到貴國熱情招待,不勝感激。然天朝使者與金無緣,已將所贈之金埋在所住帳篷旁邊。

並告之那些金子埋在了帳幕下,請他取出收回。

西突厥可汗看罷,很是吃驚。一麵派人把金子挖出,一麵攜厚禮,越過沙漠,去追趕杜暹。追趕的人一直深入到茫茫的沙漠中也沒有趕上,隻得遺憾而歸。

杜暹“埋金不受”這件事,給當地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官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暹調查返京後,安西方麵,副都護郭虔璀後來病故於任中,接替他的張孝嵩也任滿遷為太原尹。杜暹因上次出使安西退還贈金的事,在當地突厥與其他各族人民的心中留下了至深難忘的印象,他們對杜暹的清廉非常敬慕,所以希望杜暹到安西任職。於是,張孝嵩把當地人民這種心情奏明朝廷。

朝廷見此,特任命杜暹為安西副都護。此後,杜暹在安西任職4年,他安撫將士,不怕勞苦,很得少數民族和漢人的擁戴。西域各國,紛紛與唐王朝建立友好往來關係,大唐國威遠播。

正所謂“魚貪餌,容易上鉤;人貪利,終落陷阱”。曆史從來就不缺貪小失大的例子。如果杜暹接受了同僚送的紙,楊孚焉能推薦他?如果杜暹接受了西突厥可汗的禮金,又怎能做到秉公調查雙方的爭執?

732年,杜暹任戶部尚書。皇上將要巡幸東都,詔令杜暹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調輪流值勤的衛士,修繕三宮,加高城牆,他親自巡查從不懈怠。

皇上聽說後稱讚他說:“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勞能幹。自從擔任留守,事事都能盡職,治政使官吏整肅,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

740年,杜暹在病重彌留之際,對兒子說:“我死後,不要收受別人贈送的財物。”

杜暹去世後,唐玄宗下詔封他為尚書右丞相,又派人到他家去幫助辦理喪事,並特賜給家屬絹300匹。此外,尚書省也送去了很多禮物。但他兒子遵照他的遺囑全都謝絕不受。

杜暹不但早就立下了廉潔為官的誓言,並一輩子踐諾了這個誓言。他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拒絕饋贈,踐諾誓言,這種不斷地加強自我思想淨化,提高拒貪的意識和保廉的意誌力,給世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難怪史家稱他“清風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