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冀欽佩地說:“你心係邊患,豪情不減,確實是一個胸懷壯誌的大丈夫,應當像你說的那樣啊!”
馬援批評孟冀與人同祝,體現了馬援處世謹慎、謙遜的優秀品格。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待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這時的馬援已經是62歲高齡了。
漢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到漢光武帝說:“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說罷,當場向漢光武帝表演了嫻熟的騎術。
漢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馬援率兵征戰在沙場上,但由於他長期辛勞,患了重病,在軍中病故。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馬革裹屍、不死床簀的誌願。
孟冀聞聽馬援噩耗,悲痛萬分,更加欽佩他的高尚情懷,由衷地讚歎道:“馬援忠勤國事,馬革裹屍,令人欽佩,真是一個一心建功立業的男子漢!”
馬援不僅嚴於律己,也嚴於告誡自己的親屬,積極向上,凡事不可懈怠。他秉承孝悌傳家的精神,將兄子視同己出,嚴加教誨。
馬援哥哥的兩個兒子馬嚴和馬敦,常喜歡在別人背後議論人家的過失,他很生氣,立即寫信告誡他們。這封信就是流傳至今的《誡兄子嚴敦書》。
馬援寫《誡兄子嚴敦書》的時間,是在他率軍遠征交趾的時候。在戎馬倥傯,軍務纏身的非常時刻,他還惦記著子侄的教育。忙中尋暇,萬裏傳書,殷切之情,流於言表,肅嚴之意,沁人肺腑。
馬援在信中說:
我希望你聽到人家的過失,能像聽到你們父母的名字那樣嚴肅對待。耳朵可以去聽,但嘴巴不可以去亂說。好議論別人的長短,撥弄是非,是最可惡的行為,我很討厭它。
我寧願去死,也不願聽到子孫有這種可惡的行為。我之所以這樣叮囑你們,就像母親叮囑一個將要出嫁的閨女一樣,目的是希望你們不要忘記我的告誡。
馬援在這封信中,還介紹了自己的兩個好朋友,一個叫龍伯高,一個叫杜季良。
龍伯高為人敦厚謹慎,出言皆善,謙和節儉,清廉無私。杜季良為人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各色人等皆有交往,他的父親去世,數郡都有朋友來吊唁。
在馬援眼中,龍伯高和杜季良兩人都是高尚的人,但馬援希望兩個侄子向龍伯高學習,而不能像杜季良那樣陷入輕薄。這是閱曆豐富的馬援對晚輩成長過程中的最大觀照。
馬援認為,學龍伯高則還不失為一個老實謹慎的君子,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因為他篤實周慎,謹嚴敏行,穩重謙遜,廉潔勤儉,完全符合馬援為人的標準。
馬援對杜季良的評價則一分為二,杜季良雖然能憂人之憂,樂人之樂,行俠仗義,但結交朋友,其人品不分清濁,這不符合士大夫的保家全身的長久之策。所以馬援明確規勸侄兒們務為誠厚謹慎,切勿華而不實,陷於輕薄。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後來,馬援的兩個侄子果然沒有辜負叔父的告誡,改正了自己的缺點,成為了被人們稱讚的好後生。這說明馬援身教言教、孝悌傳家的實踐是正確的。
馬援不愛權勢聲名,不屑毀譽,老當益壯,馬革裹屍,公忠為國,孝悌傳家,身教言教,這些精神品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馬援的精神,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甄宇謙恭能禮讓
一個人能夠謙恭禮讓,也是篤實寬厚的體現,說明他嚴於律己,並且寬宏大量,以寬厚為美。東漢時期的甄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甄宇,東漢初年太學博士。他學識淵博,為人憨厚,謙恭禮讓,太學裏的學生都很尊敬他。
甄宇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對於儒家的經典無所不讀。年齡漸長以後,就專門研究孔子編著的《春秋》,在學問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思想上完全尊奉孔子,在行動上也遵照儒家提倡的道德要求去做,因而在鄉裏有很好的名聲。
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朝廷聽說甄宇很有學問,又待人寬厚,就把他征召到京城洛陽,任命他為博士。博士是教授官,在當時最高學府太學裏任職,為太學生講授儒家經典。
古時候,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日節,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每至臘日,漢光武帝都要向太學頒詔,表示慰問,並賞賜每個博士一隻羊,以資鼓勵。
這一年,又到了臘日節,漢光武帝派大臣到太學裏去慰問。大臣宣讀詔書說:“博士們講學兢兢業業,焚膏繼晷,十分辛苦。現在每位博士賜羊一隻,帶回家中,與家人團聚,歡度節日。”
詔書宣讀完畢,博士們叩謝聖恩。隨後,使臣命隨從把羊群趕進了太學院中,點過數目,交給太學的長官祭酒,祭酒和博士們高興地把使臣送出大門外。
祭酒一回到院中,心中就犯了難。原來,皇帝賜的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這怎麼往下分發呢?分到肥羊的,當然會高興,而分到瘦羊的,難免會說分配不公,待人有親有疏。
祭酒想來想去,也沒有想出個萬全的辦法來。最後,隻好把博士們都召集來,讓大家商量,想一個眾人都滿意的方法。
有一個博士說:“羊本來就有肥有瘦,如果每人領一隻,怎麼也不會平均。依我看,不如把羊全都宰了,大家分肉,每人一份,肥瘦搭配,就不存在不合理的事了。”對這個主意,有的人讚同,但多數人不同意,認為血淋淋的肉不好往家拿。
有人主張用投鉤的辦法來分,也就是抓鬮,把大小肥瘦的羊編上號,就憑個人運氣來撞。這個主張又引起大家的議論,有人認為這種方法可行,也有人認為不妥。
大家七嘴八舌地吵嚷了老半天,仍然沒有商量出一個好辦法。這時,站在一邊沒吱聲的甄宇忽然對大家說:“大家不必爭吵了,我看還是大家各牽走一隻吧,我先牽一隻去。”說著,他走向了羊群。
甄宇的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齊望了過去,大家都一齊用好奇而又懷疑的目光注視著甄宇,想看看他到底牽什麼樣的羊。有的人在心裏說:要是這樣先下手去挑,把大的挑走了,剩下的給誰呀!
此刻的甄宇心裏想的是:為人處世,隻有不怕吃虧,敢於吃虧,寧可自己吃點虧去照顧大家情麵,才能與人和諧相處,並贏取別人的信任,這樣才會使自己處處受歡迎。想到這些,甄宇走到羊群跟前,左挑右選,仔細觀看,最後竟把羊群裏最瘦最小的一隻羊牽走了。
看到甄宇的所作所為,一些存有私心的博士羞紅了臉,深深地感到自己不如甄宇品德高尚。人們不再爭執了,大家紛紛來到羊群處,你謙我讓,各自牽上一隻羊,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這件事很快傳了出去,京師洛陽城裏的人,紛紛讚揚甄宇,還有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瘦羊博士”。從此,這個帶有敬意的綽號就在京師傳揚開來,人們都這樣稱呼他了。後來,這件事被漢光武帝知道了,認為甄宇寧願自己吃虧,也要讓同事高興,保住大家都不傷麵子,實為君子之所為,這樣的人是最能讓人信賴的。於是,就對甄宇進行嘉獎。
甄宇在利益麵前做到了克己讓人,這既是做人的一種素質,也是一種智慧,更是做人的一塊金字招牌,贏得了世人的讚譽。後來,人們就用“瘦羊博士”這個典故,來形容那些謙恭有禮的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