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說:“那好吧,我就依你的意思,讓他做個將軍。”
蕭何說:“您叫他做將軍,還是留不住他。”
劉邦說:“那就拜他為大將軍吧。”
蕭何很高興地說:“您這樣才是英明的!”
劉邦叫蕭何把韓信找來,想馬上拜他為大將。蕭何說:“拜將是件大事,不能像小孩子鬧著玩似地叫他來就來。您決心拜他為大將,要選個好日子,還得隆重地舉行拜將儀式才好。”劉邦點頭稱是。
劉邦要拜將的消息傳出後,跟隨劉邦多年的將軍個個興奮得睡不著覺,認為這次自己一定能當上大將了。等到拜大將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將竟是平日被他們瞧不起的韓信,一下子都愣了。
就在大家震驚之際,韓信已經自信滿滿地登上了拜將高壇,從劉邦手中接過代表大將軍權力的虎符、玉節、金印、寶劍、鈇鉞等,雙方行君臣之禮,祝告天地,剖符結誓。
經過一番莊重的儀式之後,韓信終於正式成為大漢的三軍統帥。這一年,韓信年僅23歲,比項羽成為楚國上將軍還要小兩歲。
拜將結束後,韓信向劉邦詳詳細細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認為劉邦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劉邦越聽越高興,隻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
韓信拜帥後,征戰天下,屢建奇功,最後在垓下圍住項羽並將其徹底擊敗,為劉邦建立大漢基業,立下了不世之功。蕭何惜才愛才,以禮待之,在月夜之中不辭勞苦,長途跋涉,終於追回韓信,成為了賢臣識人、用人、惜人、團結人的千古佳話。
劉秀王霸的君臣情
自西漢武帝時實行“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儒學即與政治結合,並加速在社會中的傳播。至東漢時期,東漢諸帝大多都有較好的儒學修養,他們推動了朝廷對儒學的提倡。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是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被譽為“中興之主”。他身為一介布衣最後能夠君臨天下,不僅由於他本人具有雄才大略,更因為他能夠以寬厚待人的儒學修養,得到一批文臣武將的輔佐。
在劉秀的輔臣中,王霸曾經幾次出生入死,全力幫助劉秀興複漢室,他們之間也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誼。
那是在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稱帝,搞得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舉旗造反。公元22年,漢宗室劉秀在宛縣起兵響應綠林起義軍。
當劉秀率領起義軍路過潁陽時,當地人王霸帶門客見劉秀,說:“將軍起義兵,我不自量力,仰慕您的威信品德,願意在您軍中當兵。”
劉秀說:“我做夢都在想與有才能有德性的人,一起建立功業呢!”於是熱情地接納了他們。隨後轉戰各地。
劉秀足智多謀,英雄了得,屢戰屢勝。王霸隨軍參戰,英勇殺敵,立下了戰功。不久,王霸因父親老弱多病,便辭別劉秀,回家侍奉父親。臨別時,劉秀送與王霸許多金銀,並囑咐他安心在家侍奉父親,又親自送王霸很長一段路程,兩人灑淚而別。
後來,劉秀帶領大軍開赴洛陽,中途路過潁陽,便親自去看望王霸。
王霸深受感動,並請求父親讓他跟隨劉秀離家出征。他父親說:“既然劉將軍如此仁義重情,如此器重你,你就應知恩圖報,你就去吧,參與國家大事,好好地輔佐劉將軍,不要半途而廢!”
那時候,劉秀還不是最高統帥,被起義軍擁為更始皇帝的劉玄,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劉秀十分猜疑。劉秀為了躲過殺身之禍,保存實力,便請求劉玄讓他到河北去招撫各州郡的義軍,劉玄答應了。於是王霸隨劉秀而去。
風雲變幻,前途險惡。那時,更始皇帝的權力還沒布及到河北。劉秀此去,凶吉未卜,成敗難測,並且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十分勞苦疲憊。但這些都沒有動搖王霸的意誌,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保護劉秀。
這時,僅有的幾個隨從人員,擔心劉秀成不了大事,而且受不了艱苦,就紛紛在半路上離開劉秀,不告而別。走掉的人越來越多,人馬逐漸稀少。渡過黃河以後,劉秀環顧四周,見身邊隻剩下王霸和少數幾個親兵,寥寥幾人而已。
劉秀良久地凝望著滔滔不息的黃河水,凝望著連綿不斷的遠山,思緒萬千,萬分感慨。過了許久才轉過身來,拍著王霸的肩頭,深沉地說:“從潁川出來跟隨我的人,隻剩你一個了,真是疾風知勁草啊!”雲天寥廓,秋風蕭瑟,劉秀隨口吟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這句話是當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秦王時伴樂所歌,表達了無比悲憤慷慨的心情。
王霸忙說:“將軍,您還有希望。我們不能氣餒,隻要將軍堅持下去,興複漢室指日可待!”在王霸的勸說激勵下,劉秀信心大增,便催馬加鞭向前趕去。
劉秀到達薊縣,還沒有站穩腳跟,一天,聽說盤踞在邯鄲的王郎派兵捉拿他,軍兵已到了附近。劉秀隻好連夜倉促南逃。在南逃路上,王霸盡心竭力地衛護劉秀左右,終於幫助劉秀脫離了險境。
劉秀對王霸說:“讓我們安心並得以渡河,是你王霸的功勞。”
王霸推辭說:“這是您的恩德,神靈的保佑,即使是周武王的白魚之兆,也不比這強。”
劉秀對部下說:“王霸之功成就了我們安全渡河,大概是上天的吉祥之兆。”眾人皆以為是。劉秀任用王霸為軍正,封關內侯。後來,王霸又親自帶領部隊討平了王郎,繳獲王郎的官印。劉秀封王霸為王鄉侯。
經過幾年征戰拚搏,劉秀做了皇帝,成了東漢的開國君主。但他仍然不忘王霸的忠心和才智,更加信任他了,就拜任他為偏將軍。後來又改封他為富波侯,向侯,淮陵侯。
王霸始終不忘劉秀對他的知遇之恩和友愛之情,在任何崗位都倍加努力,孜孜不倦,恪盡職守。他親自同士兵們壘土堆石,治隘口,築亭障。並且衝鋒陷陣,身經百戰,為鞏固和保衛東漢王朝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劉秀是一個聰達多識,仁智明恕,樂施愛人的人,其才能和品德,無愧於一代“中興之主”的盛譽。在曆史上,像他這樣知人善任、實現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是永遠值得人們稱道的。
馬援的篤實品德
由於儒學在東漢時期的傳播,儒家篤實寬厚的傳統美德得到了進一步繼承和發揚,以“實”為標準的篤實品格,被時人看作是行為處世的準則。東漢初期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就是一個典型。
馬援,他雖然南征北戰,屢建戰功,但居功不傲,謙虛謹慎,孝悌傳家,其高尚的篤實品德修養,被傳為佳話。
有一次,馬援又打了大勝仗,率軍凱旋,將要進都城洛陽,就有許多老朋友前來歡迎慰勞他。在歡迎的人群中,有一位素以謀略才能而名聞朝野的人,名叫孟冀,與馬援是很要好的朋友。
馬援見到孟冀也和別人一樣在祝賀自己,心裏感到很不是滋味,於是便對孟冀說:“你是一個很富有謀略的名臣,我本期望聽聽您的金玉良言,指出我的努力方向,您怎麼反而像普通人那樣說起客套話來呢?”
孟翼聽了很窘,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
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從前,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設置7個郡,才加封了幾百戶。現在我功勞微薄,卻享受3000戶賦稅的領地,實在深感慚愧。這樣功小賞大,我真擔心用什麼行動來報償!您該用什麼謀略來幫助我呢?”
孟冀搖了搖頭,說:“我還沒考慮到呢!”
馬援見此情景,接著說:“如今匈奴、烏桓還在擾亂北方,我打算主動請求出征。大丈夫應戰死沙場,用馬草裹著屍體回來埋葬罷了,怎麼能安然地在家裏等著壽終正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