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1 / 3)

第三十七章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①,見得思②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③”

子張曰:“執德不弘④,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⑤?”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⑥焉。過也人皆見之,更⑦也人皆仰之。”

【注釋】

①致命:授命,舍棄生命。

②思:反省,考慮。

③其可已矣:“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這四方麵是立身之大節。作為士,如能做到這些,就算可以了。

④弘:弘揚,發揚光大。

⑤亡:同“無”。

⑥食:同“蝕”。

⑦更:變更,更改。

【解釋】

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無足輕重。”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如同日蝕月蝕。他犯了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了錯誤,人們都仰望著他。”

【故事】

劉備直言批許汜

許汜,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有國士之名,呂布帳下謀士。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他為兗州從事中郎,與張超、陳宮等背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敗亡之後,許汜前往荊州投靠劉表。

劉備和許汜兩人推心置腹,無話不談。有一天,劉備和荊州刺史劉表閑談,評論當世著名的人物,許汜也在座。當談到徐州的陳登時,許汜插話說:“陳登的文化教養太低了,總也脫不掉一股粗人習氣。”

“你有根據嗎?”劉備詫異地問。

“當然有。”許汜說:“頭幾年,他在呂布那做事,我去拜訪他,他不但不搭理人,晚上自己睡大床,卻讓我睡在小床上。”

劉備笑著說:“他這樣做是對的。”

許汜站起來正要分辯,劉備雙手搭在他的肩上,誠懇地說:“你在外麵的名氣大,人們對你的要求也就高了。現在兵荒馬亂,老百姓夠苦的了。你不關心這些,隻打聽誰家買肥田,誰家買好屋,盡想撈便宜。陳登最看不起這種人。”

劉表大笑說:“許汜,你快改掉這毛病吧!”

許汜感到劉備是真誠幫助自己,感激劉備批評人不留情麵,並表示要改正自己的缺點。

蕭何惜才追韓信

西漢初年雖然實行道家的無為政治,但儒家思想也在漢代初期政治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輔助作用。而儒家的篤實寬厚美德,在漢代初期體現為崇尚實幹,反對空談的務實精神和實踐精神。蕭何惜才追韓信的故事,最能說明當時的務實精神。

蕭何,西漢王朝開國丞相。他胸懷大漢事業,慧眼識人,重視人才,尤其是在對待韓信的去留的問題上,表現了顧全大局、禮賢下士的胸襟。

那是在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劉邦帶著人馬來到封地南鄭,然後拜蕭何為丞相,曹參、樊噲、周勃等為將軍,養精蓄銳,準備和項羽爭奪天下。因為南鄭偏處北方,再加上劉邦當時的實力處於劣勢,所以部隊官兵開始出現了思鄉情緒,兵士們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都有人開小差逃走,急得劉邦連飯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來報告,說蕭丞相逃走了。劉邦一聽,真像突然被人斬掉了左右手一樣難過。沒想到一夜過後,蕭何卻突然回來了,劉邦又氣又高興。

他問蕭何為什麼也要逃跑,蕭何說是去追回了逃走的韓信,劉邦疑惑不解。

蕭何所說的韓信,本是淮陰人。淮陰就是現在的江蘇淮安。秦代末期著名起義軍首領項梁率兵路過淮陰時,韓信去投奔他,在軍營裏當個小兵。項梁去世後,他便跟隨項梁的侄子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當了個小軍官。

韓信好幾次向項羽獻計,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十分失望。後了聽說劉邦率部到了南鄭,就投奔了劉邦。在這裏,劉邦也隻給他當個小官。

有一次,韓信犯法被抓了起來,要被砍頭。這時,劉邦的一個將軍夏侯嬰經過,韓信高聲喊道:“漢王難道不想打出漢中,重建天下嗎?為什麼要斬壯士?”

夏侯嬰聞言大驚。當時劉邦被項羽趕到漢中,就燒掉了入秦棧道,以示自己再無爭奪天下之意,這是以退為進的高明戰略。這個戰略除劉邦集團少數高層了解實情外,極少有人知道,而這個麵臨死罪的小吏,卻一語道出了劉邦之誌!

夏侯嬰看韓信不比一般人,就命人把他給放了,他還向劉邦推薦。於是,劉邦就派韓信做了個管糧食的小官。

後來,蕭何見到了韓信,跟他談了幾次話,認為韓信胸中韜略,實在非比尋常,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很器重他,兩個人的感情也越來越深。蕭何幾次三番勸劉邦重用韓信,但劉邦總是不聽。韓信知道劉邦不肯重用他,就趁將士紛紛開小差的時候,也找個機會走掉了。

韓信背長劍馳快馬,一路東行,到了第二天夜裏,還是沒能走出漢中。繼續往前走卻被一條雨後新漲的河流擋住了去路。他駐馬河邊,心緒難平,想到自己空學兵書戰策,卻無用武之地,雖然蕭何幾番力薦,但劉邦不予重用,實在命運多舛!

韓信正在河邊徘徊,忽然聽見一個聲音在他身後響起:“韓公慢走!”

韓信回頭,發現竟是蕭何,一時間心裏五味雜陳,脫口喊了一聲:“丞相!”

“可追著你了!”蕭何喜極而泣,轉而一臉怒容地說:“韓公為何如此絕情?你我相處數月,竟於一夕離我而去,你於心何忍啊!”

韓信無語,感覺一下子無從說起。良久,他終於歎了口氣,道:“唉,丞相又何必在意我這麼一個無用之人!”

蕭何大步上前,雙手抓住韓信的胳膊,誠懇地說:“公乃天下大才,漢王不聽我言,這是我蕭何之愧。公且請暫息雷霆之怒,隨我回去,我以全家性命力保於你。漢王若再不用,我便與公一同走。公千不念、萬不念,隻念你我當初一見如故,念我蕭何不顧山高水深路險途遠,心似火燎,披星戴月,苦尋於公!”

韓信終於忍不住,淚水“嘩嘩”地流了下來。什麼叫作知己,這就叫作知己啊!我韓信再不識相,那還是個人嗎?於是說道:“丞相真乃大漢忠純篤實之臣。古人雲:‘士為知己者死’,丞相既為我生平知己,信敢不傾心從命?從此以後,願為門下賢士!”

蕭何是真正懂得欣賞韓信才能的知己。而就在這一刻,韓信已決定將自己所有的成敗與生死托付給蕭何,這是他做人的準則。他開心地說:“好,你我趁此一輪明月,速速趕回,免得漢王掛念。我急急忙忙地來追你,也沒有向漢王稟報,漢王一定是急壞了!”

韓信欣然撥馬,向前望去,但見朗朗月華,已明晃晃地照亮了前麵的路。

蕭何追回韓信,就馬上來見劉邦彙報情況。劉邦聽說蕭何追的是韓信,說道:“逃走的將軍有10多個,沒聽說你追過誰,偏偏去追韓信,為什麼?”

蕭何說:“一般的將軍有的是,像韓信那樣的人才,簡直是舉世無雙。您要是準備在漢中待一輩子,那就用不著韓信;要是準備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您到底準備怎麼樣?”

劉邦說:“我當然要打出漢中!”

蕭何說:“您如果要怎麼做,就趕快重用韓信吧!不重用,韓信這樣的大才早晚還是要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