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②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釋】
①蓧: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②黍:小米。
【解釋】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麵,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夫子?”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麵。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裏,老丈已經走出門了。
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係怎麼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係。君子做官,隻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於道不被人遵行,我早就知道了。”
【故事】
孔子徒弟認字吃飯
一天,孔子師徒三人來到鄭國,此時已饑腸轆轆,可是身上一點錢也沒有。這時他們看見路旁有家飯店。孔子便讓子路和顏回前去請求店主能否給些施舍。
子路和顏回走進飯店,說明來意。店主說:“我請你們幫我認個字,認得出就請你們飯吃,認不出,就走人。”說著便寫出了個“真”字,二人一看,張嘴答道:“是認真的‘真’字。”店主一聽,抬手趕走了他們。
孔子聽了二人的敘述,說:我帶你們去,來到飯店,孔子同樣說明來意,店主照舊又寫了個“真”請他認。孔子說:“這個字念‘直八’。”
店主聽後連忙倒地跪拜,說:“先生果然是聖人。”於是,命廚師、夥計好好款待,酒足飯飽之後,店主又以銀兩相贈,孔子三人上路。
子路和顏回不得其解,向孔子請教。
孔子說:“一個簡單的‘真’字,就連小孩也認得,他叫你們認,是在和你們做文字遊戲,考考讀書人。你們說是認真的‘真’字,那麼,既然你們講認真,就不該白吃人家的飯;店主講認真,沒錢就別吃飯,當然要轟你們。”
隋文帝倡儉施仁政
隋文帝楊堅實現了南北統一後,他認真總結前人廉政的經驗,認識到節儉和施仁政是治國最重要的有效途徑,於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大力提倡節儉,廣施仁政治國。
隋王朝是在魏晉南北朝長期戰亂之後建立起來的。魏晉時期以來,由於戰爭和分裂,奢侈腐化現象嚴重。針對這一情況,隋文帝注意以身作則,克勤克儉。隋文帝每天一早,便上朝理政,直至過午還不知疲倦;乘車外出途中,遇到有人上書,便親自停下來過問。
在生活上,隋文帝規定從帝王到後宮,服飾器用,務求節儉。妃嬪們的衣服,隻要能穿,就不換新的;宮人們的衣服髒了,都要洗過再穿;車輿上的東西破了,補補之後再用。隋文帝自己的衣服和用物,也是用壞了隨時送去修補,補好再用。
有一天,隋文帝見到太子楊勇的鎧甲曾精心地裝飾過很不高興,便把太子叫到跟前,很嚴厲地告誡他說:“自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長久的。你當太子,應該把儉約放在首位,將來才能繼承好皇位。”
為了讓楊勇時時警戒自己不要奢靡,隋文帝還命人取出一些自己穿過的衣服留在楊勇那裏,讓他經常觀看,以便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奢侈。
有一次,隋文帝身患痢疾,需配些止痢藥,要用一兩重的胡椒粉,可是,找遍了宮中上下都找不到。
又有一次,隋文帝到災區視察,他拿著老百姓吃的糠給群臣看,痛苦地責備自己無德,表示今後膳食從簡,不吃酒肉。
隋王朝之初,大臣蘇威見宮中用銀做帳幔的鉤子,覺得是過分浪費,於是勸隋文帝注意節儉。隋文帝隨即下令:將宮中從北周時期沿用下來的雕飾舊物全部廢除。
為了提倡節儉,形成風氣,隋文帝還從法律上規定,對揮霍無度者嚴懲不容。他痛恨官吏的貪汙行為,甚至秘密派人給官吏送賄,一旦接受立即嚴懲。
隋文帝的兒子楊俊,生活奢侈,被發現,勒令禁閉。大臣楊素認為罰得太重,隋文帝說:“皇上和百姓隻有一個法律,任何人犯法都要按法律辦事。照你說來,為什麼不另造皇子律?”
由於隋文帝能厲行勤儉,使當時社會上也出現了儉樸之風。一般士人平日多穿布帛,裝飾品也隻用銅、鐵、骨、角製造,不用金玉,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金錢和物資。同時,政治較為清明,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人民的負擔比南北朝時期顯著減輕。
隋文帝還廣施仁政,采取了許多養民的措施,以此來鞏固政權,發展生產,安定社會。隋文帝規定,在特殊情況下,國家的賦役可以免除或縮減。如589年詔令:
故陳之境內,給複10年,餘州免其年租賦。
凡是百姓應交的賦稅,都根據新政策,每年預先算好數字,造成花名冊,按數征收,使官吏無法隨意增減。
隋文帝為了與民休息,下令縮短農民服兵役和徭役的年齡。原來是18歲成丁,他改為21歲。還規定過了50歲可以交納絹帛免役。以前丁男每年服役30天,隋文帝把它減少為20天,上交國家的綢絹也由每年4丈減少為2丈。
此外,為了讓百姓能夠享用山川河湖之利,隋文帝下令不得再封山禁澤。從此,百姓和官府可以共同享有鹽池和鹽井。凡遭災荒的地區,還及時賑濟。
由於天災人禍無法預見,需要有長久之策,這就是建立糧倉製。早在585年,隋文帝就接受了長孫平的建議,建立義倉。這種豐年積糧,凶年用糧,由群眾自理的義倉製是隋文帝的功績之一。
隋文帝施仁政,還體現為對官員賞罰分明。他認為,為政者賞罰分明,方可談治國安邦。他很注意對有功績的官員進行獎勵。
開國之初,岐州刺史梁彥光有惠政。隋文帝獎勵他小米500石和禦傘一把,以資鼓勵,並詔令全國官吏要以他為榜樣。齊州別駕趙軌為官清廉,在州4年,考績連年第一。隋文帝予以獎勵,並征召入朝。後續升遷,官至壽州總管長史。
大理寺少卿趙綽,忠於職守,執法一心,多次冒殺身之禍,不奉隋文帝非法殺人之詔,維護了法律的尊嚴。隋文帝認為趙綽有誠直之心,因此予以獎賞,前後賞賜數以萬計。
隋文帝對官吏的要求很嚴格,他經常派人偵查百官行為,甚至秘密派人給官吏送賄賂,接受賄賂者,不論官職多高,受賄多少,一律查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