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還嚴懲結黨營私、離間誣告者。尚書左仆射高穎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為官竭誠盡節。有人誣告高穎想造反,隋文帝就嚴厲製裁誣告者。他說:“君臣道合,不是愛說別人壞話的人所能離間的。”
隋文帝的仁政還包括對機構的改革。在朝廷,確定了朝廷官製為三省六部製,改變了北周時期仿照《周禮》所實行的六官製。使朝廷發布的政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比較穩妥,有利於廉政措施的貫徹和執行。
在地方,隋文帝本著“存要去閑,並小為大”的原則,把州、郡、縣三級製改為州縣二級製,取消了郡一級機構,合並了不少州縣。隋文帝又規定:凡是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並每年由吏部進行考核,以便賞罰陟黜。
這樣一來,精簡了機構,裁減了一批官員,革除了官多民少、機構重疊的弊病,節省了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隋文帝還於598年詔令廢除九品中正製,設立州縣學,創立科舉製。這雖不是精簡機構,不能明顯節約開支,但便利於選拔真正的人才,有利於建設一支比較廉潔的官僚隊伍。
總之,隋文帝通過節儉與施仁政,使隋王朝的廉政建設大大加強了。不僅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也將古代勤儉廉政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盧懷慎清正廉潔之風
曆史上的盛世一般出現在開朝初期,執政者為了穩定新生政權,大力推行廉政建設,恢複國力,休養生息。唐代的開元盛世,就是由於廉吏們的執政精神,才帶來了百業昌盛。開元年間的盧懷慎,也和狄仁傑一樣,在我國廉政思想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盧懷慎,經曆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三朝,一向注重官德,受到了時人的稱讚。
盧懷慎清廉謹慎,生活節儉樸素從不經營資產。他雖然貴為卿相,常常將所得的俸祿和賞賜隨手周濟親朋好友。而他的妻子兒女的生活則難免饑寒,他們住的房子因年久失修而不蔽風雨,便拿著簾子遮擋。每天吃飯,不過蒸豆兩碗、蔬菜數盤而已。
713年,盧懷慎奉命去東都洛陽主持選才授官,隨身用具隻有一個布袋。不認識他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個大官。
盧懷慎在擔任黃門監兼吏部尚書期間,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侵害百姓,禦史台調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經申報立案,這時李業出麵為之請求赦免,於是詔命紫徽省、黃門省進一步核實。
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盧懷慎與姚崇上奏說:“王仙童罪狀十分明白,如果禦史都可以懷疑,那麼其他人怎麼還能夠相信呢?”於是結案。
這件事影響很大,對全國上下那些違法亂紀的人起到了極大的震懾和教育作用,尤其使一些囂張的貴戚收斂了許多。
盧懷慎在黃門監任上,曾經病了很長時間。他躺在一張薄薄的破竹席上,門上連個門簾也沒有,遇到刮風下雨,隻好用席子遮擋。
宋璟和盧從願經常去探望他。盧懷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盧從願,看到他們倆來了,心裏非常高興,留他們待了很長時間,並叫家裏人準備飯菜。結果端上來的隻有兩瓦盆蒸豆和幾根青菜,此外什麼也沒有。
盧懷慎握著宋璟和盧從願兩個人的手說:“你們兩個人一定會當官治理國家,皇帝尋求人才和治理國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管理國家的時間長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會有所懈怠,這時就會有小人乘機接近討好皇帝,你們兩個人一定要記住。”
宋璟和盧從願走後,盧懷慎又抱病寫了一個報告,向皇帝推薦了宋璟、盧從願、李傑和李朝隱幾個優秀人才,希望皇帝重用他們。後來,這幾個人都在為官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盧懷慎去世,家人在安葬他的時候,因為他平時沒有積蓄,所以隻好叫一個老仆人做了一鍋粥給幫助辦理喪事的人吃。
四門博士張星看到這種情況,就上書給唐玄宗李隆基說:“盧懷慎忠誠清廉,始終以正直之道處世,對他不給予優厚的賞賜,就不能勸人從善。”
唐玄宗當時將要前往東都洛陽,看了張星的報告,很受感動,立即頒發詔書,予以褒揚。
詔書中說:
已故檢校黃門監盧懷慎乃國家之寶,朝廷的濟世之才,善於出謀劃策,學問德行堪稱楷模。和公孫弘輔佐漢室齊等,與季文子弼相魯國相同。節操與古人相傍,勤儉誠實可以作為榜樣。他冰清玉潔,家裏沒有金銀寶物,清貧度日。
我顧念以往歲月,更感深切哀悼。應該像撫恤淩統的遺孤一樣撫恤他的遺孤,像表揚晏嬰的德行一樣表揚他的德行。應該賞賜物品一百段,糧食二百石。
唐玄宗回京師後,有一次打獵,來到一片破舊的房舍之間,發現有一戶人家簡陋的院子裏,似乎正在舉行什麼儀式,便派人騎馬前去詢問。
派去人回來報告說:“那裏在舉行盧懷慎的周年祭禮,正在吃齋飯。”
唐玄宗決定賞賜給盧家細絹帛,並因此停止了打獵。在回來的路上經過盧懷慎的墓時,石碑尚未樹立,唐玄宗停馬注視,潸然淚下。
唐玄宗回到皇宮,看了盧懷慎在病中寫給他的報告,對他更加惋惜。詔命中書舍人蘇頲為其撰碑文,並在碑上禦筆親書。不久,又追贈盧懷慎為荊州大都督,諡號為“文成”。
盧懷慎以清正廉潔精神自律,由此帶來的唐代百業昌盛、文化繁榮,開元盛世的大唐成為屹立於世界的中華強國就不足為怪了。
狄仁傑曆職有德政之風
唐代是封建社會一個昌盛的王朝,其之所以在曆史上獨領風騷,是和各級官員執政為民分不開的。唐代官員的執政思想與實踐,為廉政文化的思想寶庫增添了精神財富。在他們之中,唐代武周時期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就是其中之一。
狄仁傑,唐代重要官員。他為官廉潔,剛直不阿,敢於懲惡揚善,曆任官職,皆有德政。
狄仁傑以明經出身,初在汴州、並州等地任州郡屬官,後由大理寺丞一直做到了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其間也曾數度出任外州刺史、都督。無論何時何地,狄仁傑都能做到廉潔奉公、清儉恤民,因此受到廣大人民的崇敬。
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時候,有兩位將軍不小心誤砍了唐太宗李世民陵墓上的一棵柏樹。唐高宗聞知後大怒,下詔處死他們。
百官們雖然都知道兩位將軍罪不當死,但是皇上盛怒之下,都不敢開口說話。隻有狄仁傑站了出來,力諫兩人罪不當死。
唐高宗十分生氣,說道:“他們砍了太宗陵墓上的柏樹,讓我背上不孝之名,我非殺了他們不可!”
狄仁傑答道:“漢朝曾有人偷盜皇廟中的玉環,漢文帝盛怒之下,欲滅盜賊九族。有大臣諫道:‘如果有人取了皇陵上的一抔土,又當如何處置?’於是漢文帝打消了滅九族的念頭,並且依照當時的法律對之進行了合理的懲處。可見國有國法,凡事應當按照國家的法律來量刑。如果陛下今天因為兩位將軍誤伐一棵柏樹便要將他們置於死地,那麼後人將如何看待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