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話說得有理有據,唐高宗怒氣全消,不但免了兩位將軍的死罪,還將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負責管理刑獄。
狄仁傑上任之前,大理寺的官員辦事效率很低,積壓了大批陳年舊案。而且由於一些辦案官員的昏庸貪黷,致使冤枉者甚眾。百姓們為了打官司,耗費了大量財力,政府也因此增加了巨額的開支。
狄仁傑上任後,為了解除積弊,免去百姓的痛苦,殫精竭慮,夜以繼日,在短短的一年之中,就決斷積壓舊案數起,涉及1.7萬人,平均每天判案5例,效率之高,令人震驚,而且判決公正,沒有訴冤者。
當時唐高宗有個寵臣叫王本立,被封為左司郎中,常常自恃有皇帝相護,飛揚跋扈,無法無天。許多人雖然對他恨得咬牙切齒,但礙於皇上,誰都讓他三分。偏偏狄仁傑不信治不了他。
狄仁傑收集了王本立幹壞事的罪證,並一條一條清楚地寫奏本上奏皇帝。唐高宗起初想縱容王本立,但是狄仁傑諫道:“朝廷雖然缺乏人才,但並不是缺少像王本立這樣的敗類。如果陛下一定要赦免他,就請降罪於我,以為群臣之戒。”
唐高宗畢竟理虧,也就隻好聽任狄仁傑處罰了王本立。一時之間,朝廷氣象為之一新,再也沒人敢胡作非為了。
高宗聽從了狄仁傑的勸諫,並讓史官把這個案例記錄下來,以便流傳後世。這不僅是表彰狄仁傑敢於依法直言,給大臣們樹立一個榜樣,也是唐高宗有意標榜一下自己,給後人樹立一個善於納諫的形象。
狄仁傑清正廉明、善於斷案的名聲廣為傳頌。後人還將其辦案的故事敷衍成話本《狄公案》,流傳至今,並被譯成外文,傳到西方。
後來,狄仁傑出任寧州刺史。寧州是胡漢雜居區,民情複雜。官府和百姓之間的關係也很緊張。狄仁傑到任後,大力整肅吏治,並以身作則,倡行廉政。同時妥善處理各族關係,深得人心。百姓因此為之立碑頌德。
武則天稱帝之後,當時天下承平日久,各級官吏之中,腐敗之風漸長,因此武則天常派人巡視各地,嚴懲貪官汙吏。禦史郭翰奉命巡察隴右,一路上查處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官員。
寧州百姓聽說此事,生恐郭翰不問青紅皂白,傷害狄仁傑,於是紛紛湧上街頭等候郭翰一行。等郭翰一入寧州境內,都讚譽狄仁傑的美德,直至郭翰表態,州人方散。狄仁傑之清正廉明,受人愛戴,於此可見一斑。
狄仁傑還多次為民請命,堅持反對權貴們乃至皇帝的貪汙腐化的行為。
他在任豫州刺史時,宰相張光輔率大軍平息了越王李貞在汝南發動的叛亂。張光輔及其部下恃功自傲,向各地勒索大量財物,百姓深受其苦。狄仁傑堅決不給。
張光輔大怒:“你一個州將,難道敢輕視元帥嗎?”
狄仁傑毫無懼色,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的一番話義正詞嚴,擲地有聲,張光輔無言以對。豫州百姓因此而免除了許多無理攤派。
有一次,武則天為了造大佛像,不惜花費數百萬兩銀子。當時因朝廷財力不夠,又命天下僧尼每天每人出一錢助力。於是僧尼乘機廣為化緣,加重了人民負擔。
狄仁傑反對這種耗費資財而又擾民的無謂之舉,上書勸諫道:
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終由地出。不損百姓,且將何求?
意思說:造像工程不役使神鬼,肯定會役使民力;造像物品不會從天而降,終究要靠地產出。如果不損害百姓,又能從哪裏求得呢?
狄仁傑懇切地指出,百姓接連遭受自然災害,尚未恢複,給民以時,發展生產才是當務之急,此時服役,有損民力;而且邊境又不得安寧,應當省不急之費,萬一邊境有難,官財既費,人力又盡,真正無以可救,將危及政權穩固。
狄仁傑分析利弊,慷慨陳詞,武則天看後,有所感悟,最後終於打消了造大佛像的想法。
武則天晚年,曾聽信讒言,助長了專橫跋扈、阿諛奉承之風。狄仁傑看在眼裏,恨在心裏,隻想借機煞煞這股邪風。
武則天曾經改國號為“周”,還用自造的“則天文字”“曌”取名武曌。字與音合起來的意思是:武則天如同日月當空照。
一天,幾個文人跪拜讚頌道:“女皇稱尊,曠古未有。故而,國家之‘國’字也應改成新字,方才有別於前世呀。”
武則天聽後降旨道:“你等所言極是,那就命你們3天之內把‘國’字改好。”
幾個文人接旨後,連夜商議,費盡了心機。第二天上朝,三呼萬歲之後,一個胖文人出班遞上奏本。
武則天一看,見是“武”字,就聽胖文人解釋道:“奏明我主萬歲,臣等把‘武’字寫入‘口’內,寓意是:武家坐鎮江山,天下永屬武家。”
武則天喜上眉梢,正想嘉獎,忽然見狄仁傑出班,他奏道:“啟奏陛下,微臣覺得‘囚犯’的‘囚’字,是把‘人’圈在‘口’內,成為囚犯;若把‘武’字圈在‘口’內,豈不是想要把陛下變成囚犯?”
武則天聽罷,若有所悟,說:“狄卿所言極是。這樣改‘國’,不是圖謀不軌嗎!”於是,降旨不用胖文人的建議,又讓另一個瘦文人改“國”。
瘦文人戰戰兢兢地跪在地上,說道:“啟奏皇上,武皇威震天下,理應統治八方,故應把‘八方’放在‘口’內。”
武則天聽了,用手指書空,劃著‘圀’字。之後,喜笑顏開,說:“這個‘圀’字,正合朕意!一定好好獎賞你。”
狄仁傑說:“陛下,如此改法,更加不妥,把‘八方’放在‘口’內,豈不是要引八方豺狼入室,意味著國家空虛,八方侵入中原嗎!”
武則天一聽,怒不可遏,大聲喝道:“狄卿所言甚是!他們兩人妄斷聖意,實在大膽,應該處罰。”
胖瘦兩個文人嚇得麵如土色,“撲通”一聲,一齊跪在地上說:“吾等實在不該如此改‘國’,求皇上饒命!”
武則天餘怒未消,下令革去他們的職務,摘去烏紗,將他們流放嶺南,不準生還。
狄仁傑以大義凜然的氣節,智煞諂媚風,勇樹正義風,對當時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起了積極作用。
由於狄仁傑在武則天一朝和以前一樣,一直秉承公正之心,做人清廉,為官廉政,武則天曾高度讚揚他說:“狄仁傑無論是出去當地方官,還是做宰相都幹得非常出色。狄仁傑是想讓自己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名臣,他輔佐君主,想讓君主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
狄仁傑一生,稱得上是曆職皆有德政。因此,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傳頌著他的事跡,把他看作是古代清官的一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