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舉賢授能任人唯賢
在推行法治政策的同時,諸葛亮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他說:“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諸葛亮文集》卷3)認為選用賢能是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關係國家興亡的大事。在舉賢這一方麵,和厲行法治一樣,他做了大量艱苦而細致的工作。他選拔一些很有才能並忠於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讓他們擔任郡守、都督、將軍等重要職務,發揮他們的作用。這裏有一個統計數字,很能說明諸葛亮在選拔人才方麵的成效:
《三國誌·蜀書》自諸葛亮及其子以下,有傳者(包括附傳)共有69人。其中有38人受到諸葛亮的提拔或重用。還有龐統、法正、許靖、劉巴、董和等五人因才智過人而受到他的稱讚或推薦。在餘下不曾受到他提升和推薦的人當中,除已去世的劉備的舊屬(如關羽、張飛等)及諸葛亮死後新上台的新人外,所剩就無幾了。
當然,不能說能夠進《三國誌·蜀書》傳記的,個個都是優秀人才,但是能夠進《三國誌》的,應該是擔任重要崗位的人物或是當時頗有影響的人物——這卻是個事實。這樣一些人物,大多是諸葛亮所留意、物色、加以委任的,而他們的政績,大多也是人們所稱讚的,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廣攬人才的結果。
如果再綜合《華陽國誌》、《三國誌》裴注、《季漢輔臣讚》等資料來看,諸葛亮用人範圍之廣,更是三國時期政治家中首屈一指的了。
諸葛亮選拔人才、用人之道有如下幾個方麵的特點。
1德才並重,著重於德。
諸葛亮本人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過人的才能,因此他用人的標準,就是在德才並重的前提下,更著重於德。他施政治國所任用的一批人,都是品行純正的才智之士。如蔣琬、董允、陳震、郭攸之、薑維、楊洪、鄧芝、王平、李恢、呂凱、射援等等。
正因為諸葛亮選擇嚴格,蜀漢的人才雖然不如曹操手下“謀臣如雲,武將如雨”那樣多,但從質量上看,卻要比曹魏高得多。
這一點,在奪取漢中時,法正就看得很清楚,他曾向劉備說過:“魏之將帥,比不上蜀國的將帥。”(《三國誌·蜀書·法正傳》)而直到蜀國滅亡,郭頒在其《世語》中還稱讚蜀國的官員大多屬“天下英俊”。
對於諸葛亮這種選拔人才的精神與做法,後代的學者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明代的方孝儒在《諸葛丞相論》中就認為,自秦漢以下為相者都不如諸葛亮。而清代的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把諸葛亮與曹操、劉備、孫權加以比較後,認為:就用人來說,曹操用權術來駕馭(yù)駕馭:使服從自己的意誌而行動。人才,劉備以他的摯誠來籠絡人才,孫氏兄弟用意氣相投來網羅人才。用權術駕馭可以說是一種機謀,用摯誠與意氣都是誠心的表現。而兼有這三者的長處的人,隻有諸葛孔明一人而已。
諸葛亮治國“開誠心,布公道”,用人重德講才,同時兼蓄各類人才,他量才授任,揚長避短,也使用了不少有所短的智能之士,表現出用人之度。這一點,將在下文專節敘及。
2取人不限其方,不以資曆出身為限。
諸葛亮選拔、使用人才,不搞宗派,不存門戶之見,不講資曆和門第,而是以“德才”為標準,以才幹為依據,這些方麵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就不搞宗派,不存門戶之見來說,隻要看看劉備集團中各級官僚機構的人員組成情況,就可以明白。
在以劉備和諸葛亮為首的蜀漢統治集團中,有很早就跟隨著劉備東征西討的北方舊人,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等,又有在劉備占領荊州後,跟著劉備入蜀的荊楚人士,如龐統、蔣琬、陳震、馬謖(sù)、向寵、黃忠、張南、馮習等,還有原為劉璋舊部的益州人士,如法正、李嚴、吳懿、費觀、董和、程畿(jī)、張嶷(yí)、馬忠等,甚至還有從敵對國歸順過來的,如薑維等,這些人可以說來自五湖四海。不管來自何等地區,參加蜀漢集團無論先後,隻要忠誠於“複興漢室”大業,有一定的才能,諸葛亮都盡量錄用,盡力發揮他們的作用,公正地對待他們,甚至讓他們擔任重要的官職,處於顯要的地位。這種選士授職不以主觀色彩和從狹隘的本派私利出發,而是著眼於整個集團利益的作風,表現了諸葛亮傑出的政治家風度。
諸葛亮擢(zhuó)升擢升:提升。官吏,不講資曆出身,不計門第,對於有卓越才幹和特殊貢獻的人予以破格提拔。他認為“亙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因而他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從下層官吏中發現、選拔人才,破格提升了不少有才能、有功業的新人。
巴郡人張嶷,出身寒微,劉璋時隻是個下級官員,諸葛亮發現他“識斷明果”,並有“忠誠之節”,提拔他為越巂(xī)太守。張嶷到任以後,在處理本郡複雜的民族關係方麵,顯示了他靈活機動的領導能力,在貫徹諸葛亮“安撫”的民族政策方麵起了很大的作用。
巴西郡人王平,出身士卒,手不能書,文化水平很低,原是曹操手下小軍官,劉備征漢中時投降劉備。由於他“遵履法度”(三國誌·蜀書·王平傳》),實踐經驗較豐富,在街亭之戰時立了功,諸葛亮提拔他為討寇將軍。在日後諸葛亮北伐等戰役中,他也屢立戰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楊洪原是犍為太守李嚴手下的小吏,當劉備北攻漢中急需援兵時,諸葛亮向他征求意見,發覺他很有政治頭腦,於是提升他為蜀郡太守。何祇原是楊洪門下書佐,因有“才策功於”,又被諸葛亮提升為廣武太守。這裏還有一段軼聞。楊洪對何祇說:“你的馬怎麼跑得那麼快?”何祇回答說:“不是我的馬跑得快,而是你沒有快加鞭啊!”一時傳為美談(見《三國誌·蜀書·楊洪傳》裴注)。李嚴、楊洪、何祇三人原來官職懸殊,而後來卻同為太守,這件事使人們看到了諸葛亮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能“盡時人之器用”的用人風格。
費禕(yī)、董允俱為太子舍人,職位較低。費禕“有俊才”、“識悟過人”,董允能“斟酌規益,進盡忠言”。諸葛亮發覺他們各自的才幹之後,分別委以重任。費禕在完成聯吳修盟的外交活動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董允為侍中,領虎中郎將,恪盡職守,處事幹練,是蜀漢優秀的高級官員。費禕、董允以及蔣琬,是繼諸葛亮死後主持蜀漢軍政事務的重臣,時人把他們與諸葛亮並稱為“四相”,又號“四英”。
3采取措施,廣泛延引人才。
在延引人才方麵,諸葛亮是通過這麼幾條途徑來完成的。
首先,前麵已介紹過的許靖(jìnɡ),他與當時著名學者蔡邕(yōnɡ)、孔融齊名,資望頗高。劉備入益州時,本不想用他。但法正認為應該起用,以擴大影響,諸葛亮也非常讚同法正的意見。因而許靖官至司徒。這對人才的招納起了不小的作用。諸葛亮對他也很敬重,經常以學生的身份去拜訪他。
再如,對待杜微也是如此。杜微是一個“行義素著,鄉裏敬慕”的老儒生。劉備入益州時,他已是一個雙眼昏花、兩耳失聰的老人了。他閉門不出,采取與劉備集團不合作的態度。諸葛亮為丞相後,用車把他請了出來,由於杜微耳聾,諸葛亮用書麵與他對話,最後征得他的同意,拜他為諫議大夫。
像許靖、杜微這樣的老儒生,應該說是沒有多大實際工作能力的。但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是在表示對書生儒士的重視,以便招引更多人才。
其次,諸葛亮特別鼓勵和獎賞屬下及各州郡長官為他舉賢薦能。當過廣漢太守的閬(lànɡ)中人姚伷(zhòu)向他推舉了一批“文武之士”,還專門寫了一篇教令號召大家向姚伷學習,教令中說:“當臣下對國家最忠誠、最有益處的工作,莫過於為國家多推薦人才。姚伷能夠這樣做,希望大家都來學習他。”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自己當伯樂,還鼓勵大家都當伯樂。這樣一來,何愁人才不會向蜀中大批湧來?
另外,據《諸葛亮集·故事》卷5中記載,為了延引人才,諸葛亮做了丞相之後,還專門在成都城南修築了一個讀書台,這對於人才的吸引,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4循名責實,注意對官吏進行考核。
為切實做到“任人唯賢”,諸葛亮以“循名責實”對官吏進行考核,要求官吏們為政要講求實效,他特別強調“治實而不治名”這條原則,反對名不符實、表裏不一的作風。
諸葛亮考核官吏的標準,也是他考察、識別、使用人才的標準。他提出了7條“知人”之道,即分別對人從“誌”、“變”、“識”、“勇”、“性”、“廉”、“信”7個方麵進行了解、考察的辦法。“誌”就是向對方提出是非不同的問題,觀察其誌向;“變”,就是向對方提出複雜的難題,考察他對問題的解答、應變能力;“識”,就是向對方征詢計策,以觀察其見識;“勇”,就是告訴對方有艱難險阻的存在,考察其是否有臨危不懼的精神;“性”,就是考察其在醉酒之後所顯示的品性和本色;“廉”,就是把對方安置在有利可圖的位置上,考察其是否廉潔;“信”,就是托對方辦事,考察他是否守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