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獲南撫夷越

在敘述“七擒孟獲”故事之前,必須先介紹南中叛亂的由來。

在蜀漢管轄的南中地區(轄境包括今天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一帶),自古以來被稱之為“夷越之地”,居住著叟(sǒu)、青羌(qiānɡ)等多種少數民族。東漢中後期,政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對人民橫征暴斂,南中各民族也深受這種暴虐統治之害。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東漢統治者對西南各族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多次反抗。雖然每一次起義和反抗,都被統治者殘酷鎮壓下去,但鬥爭風雲總是此起彼伏,從未間斷。

麵對東漢時期這種民族矛盾尖銳複雜的情況,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提出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民族和睦方針,認為這是劉備集團占據益州後鞏固內部、求得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劉備入主益州之後,先後派了“輕財果毅”的鄧方和處事幹練的李恢為南中地區主政長官。由於他們很好地執行了諸葛亮的“和撫”政策,注意不過重剝削壓迫少數民族,約束了地方官吏和豪強的霸道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南中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緩和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蜀漢政府對南中地區的控製也得到了加強。

但是蜀漢政府的“和撫”政策,都遭到一部分蓄意製造分裂的漢族豪強地主和少數民族“夷帥”的抵製和反對,他們蠢蠢欲動蠢蠢欲動:比喻敵人準備進攻或壞人陰謀搗亂。,伺機發動叛亂。

就在劉備病死不久,益州郡(治所在今雲南省晉寧縣東)豪強地主雍闓(kǎi)乘蜀漢力量削弱的時機,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殺死了當時的太守正昂,又抓了繼任太守張裔,把他押送給東吳。此時東吳也公開聲援這股叛亂勢力,任命雍闓為永昌太守。東吳的插手,使南中的局勢更趨複雜化。

接著,越巂(治所在今四門省西昌東南)少數民族貴族高定、牂牁(zāngkē)(今貴州省西部)太守朱褒也跟從雍闓,起兵反叛。雍闓又拉攏當地另外一個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並製造謠言,挑撥民族關係,使不少人受欺騙而參加到叛軍中去。這麼一來,除永昌郡以外,叛亂幾乎席卷了整個南中地區。

雍闓等人的叛亂,給蜀漢政權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麵對這一局麵,諸葛亮頭腦十分冷靜。他一方麵對南中采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積極做說服爭取的工作,一方麵著手恢複和加強吳蜀聯盟。雖然在劉備病死之前,吳蜀已經基本講和,但相互之間並不信任,東吳向魏國稱臣,且又公然支持雍闓的叛亂,更是表示了不友好的態度。為了避免蜀國兩麵受敵,諸葛亮感到與東吳修複和好是當務之急。隻有修複和加強吳蜀之間的聯盟關係,解除來自東邊的威脅,才能有利於南中平叛和以後的北伐曹魏。

就在劉禪繼位當年(公元223年),諸葛亮派了具有卓越外交才能的鄧芝出使東吳,經過鄧芝的不懈(xiè)努力,孫權終於斷絕了和魏國的關係,而重新和蜀國結盟,同時派遣使臣回報蜀國,從此吳蜀正式言歸於好,這種結盟的關係,一直保持到蜀漢被滅亡。

蜀吳重新和好聯盟,蜀漢內部經過一番整頓也已穩定。此時又傳來了魏文帝曹丕(pī)興師複征東吳的消息,這真是一個平討叛亂的好時機。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向南中進發。

臨出發時,參軍馬謖前來送行,諸葛亮向他征詢破敵之策,馬謖建議說:

南中憑借地勢險要且僻遠,不服從朝廷已經很久了,即使今天收複了他們,大軍一退,他們還會繼續叛亂。用兵的道理,在於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希望丞相不要專用武力,采取安撫的辦法,使他們心悅誠服,從而消除後患。

馬謖這一番話,甚合諸葛亮的心意,立即把它采納,作為平南的根本策略。

蜀軍分成3路前進:東路軍由馬忠率領,進攻牂牁郡;中路由李恢率領,進攻益州郡;諸葛亮率領西路軍,直撲越巂。蜀軍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叛軍根本不是對手。不久,西路軍一舉消滅了高定的叛軍,收複了越巂。與此同時,東路軍也打敗了朱褒,攻進了牂牁郡。東西兩翼的叛亂武裝被肅清之後,三路大軍在諸葛亮指揮下,分別直搗叛亂的最後據點益州郡。

這年5月,諸葛亮率軍渡過了滬(hǘ)水(今金沙江),進入了益州郡。此時前來與高定會合的雍闓在內江中已被高定的部下所襲殺,孟獲做了叛軍的主帥。孟獲在益州地區很有威望,那裏的少數民族和漢人都很聽他的話。諸葛亮決心對這位少數民族首領采用“攻心”戰術,使他心悅誠服,以改變南中時常“叛亂”的局麵。於是他命令將士要生擒孟獲,不準殺害。

當孟獲在盤江上遊(今雲南省曲靖市地區一段)要和諸葛亮決一雌雄之時,第一仗就被生擒活捉。諸葛亮好言撫慰他,還布列營陣,帶他參觀,然後問他說:“你看我們的軍隊怎麼樣?”孟獲雖然被擒,但內心還是很不服氣,他傲慢地回答說:“原本不知你們的虛實,所以打了敗仗。今天承蒙賜觀營陣,看起來也不過如此。若是能放我回去整兵再戰,我是一定能夠打敗你們的。”諸葛亮聽了,知道他不服,就笑著把他釋放,並叫他整頓兵馬,再來決戰。

孟獲回去集合部眾,又來戰鬥,結果還是兵敗被捉。就這樣,諸葛亮對孟獲一連縱擒達七次之多,在最後第七次諸葛亮釋放孟獲時,孟獲既欽佩而又感動地說:“丞相天威,我們南人決不再造反了。”

諸葛亮降服了孟獲,繼續統兵南下,不久,蜀軍六路大軍在滇(diān)池會師,至此,叛亂全部被平定,南中戰事基本勝利結束。諸葛亮對孟獲“縱擒”是“攻心”政策的具體體現,是諸葛亮采用軍事和政治相結合方針的勝利。在此次南征中,諸葛亮的軍隊紀律嚴明,禁止燒殺搶掠,注意搞好同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在堅決打擊叛軍主要頭目中的死硬分子的同時,爭取次要而有影響的頭目。正因為如此,蜀軍從春天三月出兵,至秋天“遂平四郡”,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把長達兩、三年之久的反叛勢力剪除。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這麼大的勝利,這是與諸葛亮采取“攻心為上”的用兵方略分不開的。“七擒孟獲”的故事,確實稱得上是戰爭史上的一段佳話。

平叛勝利結束,蜀軍全部撤回成都。為了爭取少數民族首領和蜀漢政府合作,諸葛亮盡量錄用當地各方麵有影響的上層人物,讓他們擔任南中地區各級政府官吏。對於其中威信較高、實力較強的首領,諸葛亮還把他們帶回成都,給他們很高的官職,如孟獲就在蜀漢朝廷中擔任了負責監察之禦史中丞。諸葛亮這麼做,就是為了增強民族團結,以便更好地治理南中,無疑也是對東漢以來漢人統治少數民族、實行殘酷壓迫的弊政的改革,其曆史意義不容低估。

為了便於蜀漢政府管理和控製這些地區,諸葛亮把原來叛亂地區的4個郡改為6個郡,並派一些當地人或熟悉當地情況的人擔任郡守。郡數增加,郡區縮小,有利於防止地方勢力過大、搞分裂割據,這也是諸葛亮加強蜀漢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為了改變南中地區的落後麵貌,發展南中地區的農業生產,諸葛亮還派內地人到那裏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那裏的少數民族本來采用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法,但他們很快就學會了牛耕,並學會了織錦和其他手工技藝。諸葛亮還注意在這一地區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擴大耕地麵積。這樣一來,那些原來居住在深山密林中,過著原始狩獵生活的少數民族,也逐漸遷居到平地,建立村落,從事農桑生產。

南中地區開發之後,給蜀漢政權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當地生產的金、銀等礦物,以及耕牛、戰馬等,都源源不絕地運到蜀中,增強了蜀漢的經濟力量。此外,諸葛亮還從當地少數民族中選取一批強壯男子,編成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一萬多戶,遷到蜀中,以補充蜀漢兵源的不足。這支軍隊驍勇善戰驍(xiāo)勇善戰:非常勇猛,善長戰鬥。,號稱“飛軍”,成為蜀軍中的精銳力量。

諸葛亮對少數民族實行的“和撫”政策和措施,對加強祖國西南地區的統一,促進西南各族間的友好往來和社會經濟的進步,起了積極作用。他在開發西南地區方麵的功績,是應該充分給予肯定的。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南中各族人民對諸葛亮寄予深切的懷念,從南中地區流傳至今的許多生動的有關諸葛亮的故事中,就可看出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