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竹的巨大文化傳播貢獻

我國是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刻在我國由來已久。竹刻又稱竹雕,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比如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類的一種欣賞價值很高的工藝品。

我國先人們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開始用竹子編織和雕刻各種賞心悅目的工藝美術作品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竹編藝術就已達到了很高境地,尤以楚國最為發達,品種極為豐富,並以高超技藝和獨特風格而著稱。

竹子對我國文化的貢獻,突出地表現在竹器的廣泛使用上。據考古證明,在新石器時期,竹編在我國已經開始。隨著文化的不斷進步,竹器的種類日益增多,成為了廣大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如人們坐臥用的床、榻、席、椅、枕、幾,盛食藏衣用的櫥、箱、櫃、匣、甑、桶、斛、盆、簞笥,口中吹奏的簫、笛、笙、簧,簡直應有盡有。

還有人們手中把玩的團扇、手杖,裝飾用的竹簾、屏風、花瓶、燈籠,打仗用的刀矛、箭矢、弩弓,捕魚用的魚籪、魚罩、魚籠、釣竿,農作用的籮、筐筿、連枷、篩子、簸箕等。

還有交通運輸用的扁擔、竹杠、竹轎、竹筏甚至竹船等,無不以竹為材料製成。其中不少器具既是日常用品,又是十分精美的藝術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早就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則應在此之前就已出現了。另外,在甲骨文、 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號和與竹有關的文字。

在音樂方麵,據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竹是製作樂器的重要材料。我國傳統的吹奏樂器基本上是用竹子製作的。古代音樂家十分注意材料的選用,對哪種竹子宜作何種樂器,古書記載都很詳細,如種龍竹宜作笛,慈母山竹、紫竹宜作簫,鄒山筿竹宜作笙等。

我國音律的起源也與竹子具有重要關聯,據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律曆誌》記載:

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嶰穀,生其竅厚者,斷其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製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鍾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

黃帝曾經指派一個叫伶倫的人定“音律”。伶倫便去大夏之西,從昆侖山南麓取來了竹子,斷麵節間,長6寸9分,吹之,恰似黃鍾宮調,音律優美,從此便有了簫笛等樂器。

這個故事雖然隻是傳說,卻充分說明了在古人的心中,竹子對音律的發展是舉足輕重的。後來考古學家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發現了竹製的十三管古排簫實物,是考古文物中發現年代最早的排簫。

可以說,竹與我國的音樂文化有著重要的聯係。古時稱音樂為“絲竹”,有“絲不如竹”之說。在唐代時,人們都將樂器演奏者稱為“竹人”。我國南方有一民間樂器,人們直接稱為“江南絲竹”。

我國傳統樂器如笛、簫、笙、箏、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離不開竹。我國古代以竹子製成的樂器很多,單以笛子來說就有十幾種,如隻有一個孔的吐良,可以同時吹奏兩個聲音的雙音笛,帶拐彎的大低笛,長達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僅有4.6厘米的口笛等。

古人甚至還研究過一種低音樂器,名叫“相”,可惜已經失傳千年了。流傳下來的少見的古代竹樂器還有用錘擊打的竹板琴,拍擊竹管發音的拍筒琴,根據民間漁鼓發展成的竹排鼓,和用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龍鼓,用高溫燒成的竹炭做成的並能發出金屬般聲音的炭琴等。

可以說,我國的管音樂實際上就是竹管音樂。竹被列為我國古代的音樂分類“八音”之一,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協調”的態度,也顯示了我國傳統音樂簡明、靈活的特征。

我國商代的古人已知道竹子的各種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簡,就是把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再把它們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了“書”,漢字“冊”就是由此而來。

我國最早的曆史文獻《竹書紀年》以及重要著作《尚書》、《禮記》和《論語》等都是寫在竹簡和木簡上的。殷商時代用竹簡寫的書叫“竹書”,用竹簡寫的信叫“竹報”。

古人以竹片作為文字的載體,用牛皮繩串起來編結成書,就是所謂的“韋編”。大教育家孔子勤於讀書,把牛皮繩多次翻斷,被人們作為“韋編三絕”的佳話進行傳頌。

由於竹簡的利用,使我國文字記載的曆史可上溯到殷商時代,為我國文化的發展以及曆史文獻的傳存立下了汗馬功勞。以象形表意為特征的方塊漢字也因竹簡而被固定下來,逐漸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書法藝術。

在春秋時期,竹簡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材料。直至南朝時期,流行了約兩千年的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載體才被紙所完全取代。由於竹纖維細膩而柔韌,所以竹又是造紙的上好材料。在公元9世紀,我國已開始用竹造紙,造紙術成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

然而,竹與書寫材料的密切聯係並未由此中斷。竹紙具有獨特的耐磨性和滲透性,尤其在書法繪畫領域很受文人墨客的鍾愛,雖然不再作為直接的書寫材料,但在唐朝中葉時,上品竹紙仍然是貴重的書寫材料。

而用竹造紙,則標誌著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巨大發展和成就,極大促進了我國文化的繁榮。關於用竹造紙,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中作了詳細記載,並附有竹紙製造圖。

實際上在竹紙出現以前,製紙工具也離不開竹子。從竹簡開始到竹紙出現,竹子在文化發展史上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對保存人類知識、形成中化民族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我國的書寫材料別具一格,書寫工具也頗有特色並富創造性。竹筆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書寫工具,作為創作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的工具,曆久不衰,宣筆、湖筆、湘筆等名筆的筆杆均由竹製成,

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竹枝是上等材料。久負盛名的湖筆已發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類、幾百個品種,既是人們得心應手的書寫工具,又是賞心悅目的工藝品。

竹筆的發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開拓性的一頁,在殷代文化遺跡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戰國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證。

我國古代對竹的利用還在科技方麵。早在商周時代,我國已發明使用竹鑽。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時,帶領民眾修築了天下第一座農田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其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竹子。

另外,世上最古老的自來水管是用竹子製作的,古時稱為“筧”。在盛產竹子的四川,漢代時的人們就用竹纜繩打出了深度達 1600米的鹽井。

值得重視的是,竹子對我國古代兵器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裏,竹子是製作箭矢、弓弩等兵器的主要材料之一。我國古代著名類書《藝文類聚》引有一首不明年代的古老民歌,歌中唱道:“斷竹、續木,飛土、逐肉。”

相傳河南淇園曾是專供商王製作箭矢的竹園,直到漢代,淇園之竹仍被大量砍伐,用來製作箭矢。此外,會稽的箭竹,荊、楚的箘簵、棘竹等,也因宜於製作箭矢而著名。在嶺南地區,古人不僅以竹作箭,而且還以竹製刀、矛、弓弩等。

拆別人一座屋,自得一條梁。

拆半留半,其禍立見。

拆磚賣磚,隻顧眼下。

拆觀音堂,修靈官廟。

拆東牆,補西牆;挖好肉,醫爛瘡。

拆東牆,補西牆,窟窿原在;揭新賬,還舊賬,債務不清。

拆漢中,補洛陽。

拆了城牆,矮了縣份。

chái

豺狼欺綿羊,財主欺窮人。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柴經不起百斧,人經不起百語。

柴斷鋸不斷。

柴貴荒年到,米貴熟年來。

柴有行情米有價,飯為根本肉為膘。

柴多火焰高,人齊山也倒。

柴多燒火火越明。

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用錢買不到家。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柴米天作價。

柴米爛賤,不如自己煮飯。

柴米油鹽夫妻。

chán

饞癆不壯,貪力不旺。

饞的學廚子,懶的去出家,不饞不懶學莊稼。

饞老婆盼過年,過了大年盼小年。

饞咬舌頭餓咬腮。

饞人好喝湯,懶人好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