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孩一出生,身體就自然帶著淡淡清香,而且有五色祥雲覆蓋在王宮上,天地發生震動,異香充滿王宮,滿山遍野一片光明。許多吉祥美麗的鳥兒都飛來祝賀,從天上傳來陣陣美妙的音樂。
楚國人看到這般景象,感到非常詫異,興奮地說:“我國有聖人出生了!”
楚莊王的大女兒叫妙顏,二女兒叫妙音,因為三女兒出生時天降祥瑞,便給三女兒取名叫“妙善”。
妙善天生聰慧過人,端莊秀麗的她深得父母喜愛。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不知不覺妙善公主已長大成人。妙善16歲那年,楚莊王與寶德娘娘商量,想為妙善招一駙馬接替王位。但是妙善公主卻不願意,她執意持齋修行,終身不嫁。
楚莊王因為妙善的決意生氣不已,便把妙善公主趕到後花園挑水澆花掃地,並不給她提供食物。其實楚莊王是想用這種辦法逼迫妙善打消修行的念頭。然而,饑餓和勞役並沒有改變妙善修行的決心。妙善以花葉為食,自甘其樂,反倒把這個地方看成是清淨修行的道場。
楚莊王無奈,隻好假意送妙善到白雀寺出家。當時白雀寺的住持叫惠真,楚莊王暗地裏指示惠真要設法難為妙善,促使她回心轉意。誰知道妙善生性堅強,在白雀寺受苦後求道的心變得更加堅固。
楚莊王非常憤怒,一氣之下,竟派人燒了白雀寺,想逼妙善出寺還俗。白雀寺化為灰燼,妙善並未因此還俗,而是來到火珠山上繼續修行。
妙善出家修行3年後,她的父王楚莊王突然得了一種怪病,病入膏肓。禦醫束手無策,百藥無效。最後,楚國的國師說:“大王的病隻有用親生骨肉的手和眼作藥引才能治好。”
楚莊王夫婦想,大女兒、二女兒因早已婚配而且兒女、駙馬阻撓不能舍身。於是,他們想起了三女兒妙善。3年前火燒白雀寺並不是真心要燒死她,是想逼她出寺還俗。誰知道竟然把自己最心愛的女兒燒死。想到這裏,夫婦倆不禁痛哭起來。
正在這時,宮門衛兵報告說:“有一位道仙帶著一道童來到宮外,說他的道行高深,他的手、眼和大王親生骨肉一樣,也能治好大王的病。”
楚莊王聽了,喜出望外,急忙命人請進來。可當衛兵回來時,道人早已留下了他的雙眼和左手,揚長而去。
當寶德娘娘接過手一看,便慟哭起來。因為她看到左手心的胎記,知道是女兒妙善的手。她慶幸的是知道心愛的女兒還活在這個世間,感動的是妙善最孝,不恨“狠心”的父母,還舍身救父!
楚莊王得知真相後,哀慟天地大哭了一場。想到可憐的女兒,急忙派人追趕。當妙善回到火珠山上時,楚莊王也帶領百官和禦林軍數千人,還有許多百姓來到火珠山上。
隻見妙善早已端坐在事先壘好的石台之上。野獸不知什麼時候已停止了吼叫,猿猴也早已不再啼鳴,百鳥也不知什麼時間鴉雀無聲了。
楚莊王夫婦和妙顏、妙音及其數千隨從和數萬慕名而來的百姓,男女老幼互相攙扶著靜靜地立在山前,翹首注視著眼前這位慈悲善良、仁愛至孝的公主。
這時,奇妙的天樂由遠而近,無數的天神在雲端裏也現出真身,他們都合掌立於彩雲之上。無數佛菩薩身帶七彩的光環也乘祥雲前來讚歎,五彩繽紛的花瓣自天空而降。
這時,一隻鳳凰帶著五顏六色的光輝自西天而來,口中銜一個白玉般的寶瓶,瓶中插著一枝翠綠的楊柳。鳳凰飛臨妙善頭頂時,寶瓶緩緩落下。
在寶瓶落下的瞬間,妙善手和眼自動複原,霎時異香陣陣,籠罩了滿山遍野。群眾紛紛向妙善自動跪下,學著天神的樣子雙手合十。
隻見妙善頭頂放著七彩的光環,立在虛空之中。她左手持寶瓶,拔出碧綠的柳枝,蘸著寶瓶中的甘露灑向萬民。
甘露灑處,久治不愈的疾病痊愈了。盲人看見光明,聾人聽到了天樂,人們一下子覺得返璞歸真了,人性一下子變得友善起來。從這一刻起,楚莊王也放棄了攻戰殺戮,決心以仁德來治理國家。
原來,妙善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她以女兒之身投生到嗜殺成性的君主家裏,以割舍身軀來感化父親,以仁德感化人民。從此,觀世音菩薩成為老百姓心中真善美的化身,她神通廣大、智慧無窮、慈悲善良,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菩薩。
在我國古代無數神祗中,和老百姓感情最深、關係最密切的大概莫過於觀世音了。老百姓對觀世音的稱號有 “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靈感觀世音”等。
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也遍布全國各地的寺廟之中,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也多種多樣,如千手千眼觀音、魚籃觀音等,各種觀世音的傳說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
在宋代以前,觀音菩薩的形象保持著印度的風格,還是男性形象。宋代以後,出現了按我國古代仕女形象而創作出來的觀音菩薩像,並成為此後的主流。
觀音信仰不但對我國佛教的豐富與傳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我國文學、藝術、民俗等文化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既成為我國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塑造中華傳統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
觀世音菩薩智慧、慈悲、救苦救難等真善美的品德,已遠遠超越了民族和國界,成為一種“勸人為善、愛好和平”的觀音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