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今日修一粒,來生吃一七。

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來明日當。

今年皇曆,過年瞧不得。

今年發著來年的恨,來年還是拾大糞。

今年做過去,明年買馬騎。

今年年成好,小鬼穿皮襖。

今年糟蹋一把,明年誤了一發。

今年八十八,還不能笑人家腳跛眼瞎。

今年白蜆多,蛋家銀滿籮。

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今年竹子來年筍,一個葫蘆兩個瓢。

今年不比往年,老年不如少年。

今年不算來年命。

今科不中,還有下科。

今生吃肉四兩,來生還肉半斤。

今生作福,來生消受。

今想富,明想富,(年)三十晚上還是穿條破襠褲。

今晚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著不著。

今世便修來世福。

今個不檢點,明個有路眼。

今個不苦幹,明個必受苦。

jǐn

錦上添花小人多,雪裏送炭君子少。

雪中送炭

比喻在別人極端困難和危急時刻,給人以幫助。出自南宋·範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

範成大是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一生寫了許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詩歌,晚年隱居故鄉石湖,自稱石湖居士。他留下一本《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詩,題目是《大雪送炭與芥隱》。這首詩中有這樣兩句:

不是雪中須送炭,

聊裝風景要詩來。

《宋史·太宗紀》記: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天氣非常寒冷,人們都躲在屋裏不敢出來。宋太宗在皇宮中忽然大發慈悲想起了窮人的可憐,就派官員拿著糧食和木炭,送給那些窮人和孤苦零丁的老人,讓他們有米做飯吃,有木炭生火取暖。

錦上添花,旱苗得雨。謹口勝於服藥。

謹開言,慢開口。

謹防怒中性,慢發喜中言。

謹防惡人聽到耳,好事當成惡事傳。

謹慎無大錯。緊緊手,年年有。

緊推魚,慢推蝦,不緊不慢推蛤蟆。

緊咬人,慢咬神,不緊不慢咬鬼魂。

緊前不緊後,管遠不管近。

緊病慢大夫。

緊鍋粥,慢鍋肉。

緊了不出豆腐,慢了不出渣滓。

緊上的莊稼,丟鬆的買賣。

緊嘴不熟。

緊提酒,慢提肉。

緊提酒,慢提油。

緊開口,慢開言,提防對麵是壞人。

緊錢有,慢錢無。

緊早不緊晚。

緊行無好步,慢行出細活,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緊行無好步,慢嚐得滋味。

jìn

盡看猴耍,能有幾出好戲?

盡人事,聽天命。

盡信書,不如無書。進山不怕虎傷人,下海不怕龍卷身。

進山人害怕老虎,學徒人害怕師父。

進了廟門會燒香,見了公婆會叫爹娘。

進了綢緞鋪,告不得艱難苦。

進了山門是和尚。

進了礱糠出了米。

進門三口,灶神爺都要嚇得起來。

灶王爺和灶君奶奶傳說

灶神的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也就是廚房之神。

關於灶神的來曆有很多說法。古籍《續事始》裏說過,“灶,黃帝所置。”古籍《事物原會》也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西漢時期論文集《淮南子·氾論篇》裏也說,“炎帝作火而死為灶”。

因為灶是和火有關的,因此也有人認為火神祝融是最早的灶神。《淮南子·時則》裏麵有注解說:

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楚世家》裏麵也說:

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

古籍《周禮》裏麵也寫到祝融被奉為灶神的事:

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有人據此認為灶神就是火神,是這一自然力崇拜的產物進入傳統風俗後的變體。由於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為灶神,但這從實際上來說可能性不大。

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從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

西安半坡已有六七千年曆史,因此這個灶的發明者應是炎帝而不是黃帝。到了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並不是人們不能駕馭的,容易起火災的用具。古籍《曾連子》曾記載說:“一灶五突,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既然灶的用途是煮飯做菜,因此民間的傳說大部分都轉向於灶神是偏愛美食的人幻化而成的神靈這一說法。傳說灶神是古時候的一個貪官,生性嘴饞,每天都要找美味來食用,百姓不堪其擾。後來,一位神仙將他摑到鍋台上,變成“灶王”,終生隻能看人家吃美食。

又因為灶是會產生很多灰土的傳統廚具,也有古人把灶神的來曆和用來掩飾的灰塵汙垢聯想到了一起。唐代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諾皋記》裏麵記載說,灶神本人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長得非常秀氣。

在張單還未成為灶神之前,他有個孝順公婆的妻子,名叫丁香,還有6個女兒,都取名察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