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近鄰不可斷,朋友不可疏。
近鄰不如對門。
近路不走,走遠路。
jīnɡ
驚弓之鳥怕曲木。
驚蛇入草。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比喻一方麵對甲方嚴罰,一方麵又給乙方警誡。現在多用來比喻做事不密,使對方得以警戒預防。出自《酉陽雜俎》:“王魯為當塗令,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斥主簿貪賄,魯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唐朝,有一個叫王魯的人,他在當塗(今安徽當塗縣)為官的時候,行為不正,愛財貪汙。後來有人在他麵前控告他的主簿(秘書)營私舞弊,接受賄賂。狀子上列舉的罪行,與他自己的違法行為都是大同小異。
他一邊看狀子,一邊直打寒戰。等到把狀子看完,已經忘記應該作出審理意見,卻不由自主地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是:你雖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像伏在草裏麵的蛇一樣,已經受到了驚嚇。
鯨魚打架,蝦子裂背。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玻璃。精益求精。
精說媒,傻受賬。
精的眼裏也說話哩。
精能精窮。
精女不如癡男。
精打細算過豐年,遇到荒年不作難。
精打細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當屋賣鍋。
精打細算豐年糧。
精打細算,細水長流。
精精伶伶,穿一層層。
精益求精,於事有益無損。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一事,長一智;不經事,不長智。
經一道手,剝一層皮。
經風雨,風世麵。
經風就是雨。
經手剝層皮。
經手三分肥。
經得多,見得廣。
經常洗頭洗腳,賽過經常吃藥。
經得多,識得廣。
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能全信。
經訓千篇,庭訓千言,不及枕邊一句言。
經驗大似學問。
經是好經,叫歪頭和尚念歪了。
jǐnɡ
警惕毒蛇裝美女,提防烏鴉裝金雞。井底蛙天窄,山頂鷹眼寬。
井幹才知水可貴。
井邊挑水井邊賣,孔夫子麵前甩文才。
孔子小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先祖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來因為得罪了宋國的宰相而被殺,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魯國,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時,因為立了戰功,才被封為貴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縣城陬(zōu)邑的縣長。
叔梁紇的妻子一連給他生了九個女兒,他的小妾(qiè)好不容易生了個兒子,但是個跛子。叔梁紇希望有個像樣的兒子來繼承自己,於是晚年又娶不滿20歲的顏征在為妻,生下了孔子。據傳,生孔子時,叔梁紇和顏征在曾去尼山(今山東曲阜城東南)祈禱祈禱(dǎo):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約在孔子三歲時,年老的叔梁紇就去世了,葬在防山,當時顏征在還很年輕,按照禮製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裏。丈夫去世後顏征在帶著幼子離開原來居住的陬(zōu)邑昌平鄉,遷到了魯國國都曲阜西南角的闕(què)裏,過著孤兒寡母的貧困生活。
在艱難生活中,顏征在把希望寄托到了對兒子的培養上。她利用多種方式加強對孔子的啟蒙教育,要他學習禮儀技能、文獻知識,以便將來重返貴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魯國都城,比較完整地保存著周代的文物禮製,這裏傳統的文化氛圍,也對幼小的孔子起了極大的熏(xūn)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經常擺上自製的祭祀時用的祭器,練習磕頭、揖讓等禮儀。隨著年齡的增長,孔子15歲時就立下了“誌於學”的決心,勤學好問,博覽群籍,孜(zī)孜不倦。孔子學無常師,他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廣泛向各種人學習。
到了十六七歲,孔子已經成為一個熟知禮儀,很有文化修養的少年了,在當地小有名氣。當時魯國大夫孟子赦(shè)就十分欣賞孔子,他病危時曾告誡告誡(jiè):警告勸戒(多用於上級對下級或上輩對晚輩)。兒子孟懿(yì)子說:“孔子年紀輕輕就這麼博學多禮,將來一定是個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為師!”後來孟懿子果然拜孔子為師,學習禮儀製度。
不久,孔子的母親去世了。按照禮儀,子女應將父母親的靈柩靈柩(jiù):死者已經入殮的棺材。合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道父親的墓地在什麼地方,就將母親的靈柩暫時停放在曲阜城東,打聽到父親的墓地後,才遵照禮法恭恭敬敬地把父母合葬起來。孔子學藝
孔子的學習態度十分認真,凡是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一定向人請教,直到弄明白為止。孔子學習不僅僅要學會,還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力求更精細,更完美。。
他曾跟隨魯國的樂師師襄學琴。一支曲子學了十幾天,師襄很滿意地說:“嗯,彈得不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但孔子卻並不滿意,說:“調子我算是掌握了,但手法運用得還不嫻(xián)熟。”過了幾天,孔子已經彈得婉(wǎn)轉流暢(chànɡ)了,但他仍不滿意,對師襄說:“這支曲子的韻(yùn)味我還沒領會,讓我再練習幾天吧!”又過了幾天,師襄說:“現在你彈奏得比較好了,可見你已經領會曲子的韻味了,咱們練習新曲子吧!”可孔子卻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心情來創造的,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接著又繼續練習彈奏。
直到有一天,孔子跑到師襄麵前,興奮地說:“我已經能從曲子中感受到作曲人的形象了:他站在高高的地方,四麵八方的國家都臣服於他。除了周文王,這個人還會是誰呢?”師襄聽了十分佩服,站起來行禮說:“哎呀,您真聰明!我的老師傳授這支曲子時,告訴我曲名叫《文王操》!”孔子是多麼善於學習啊!孔子任相
孔子小時候家裏很窮,地位也很低。長大之後,他先在魯國貴族季孫氏家裏當管理倉庫的官吏,掌管錢糧分毫不差;後來又做過管理牛羊的小官,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牲畜日漸增多。這些都是貴族不願做的“鄙事”,但孔子卻把牛羊管理得肥壯,賬目算得一清二楚,充分顯示了自己的管理才能。此後魯國多次發生內亂,孔子因此一直未被重用,隻是斷斷續續地做了些不大不小的官。魯國的政局稍(shāo)稍穩定之後,51歲的孔子被國君任命為中都縣縣長。在任期間。他推行禮製教化民眾,短短一年時間內,社會風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孔子因為政績突出,先後被提拔為司空和司寇(kòu),55歲時,國君讓他代理宰相。
孔子聽到這個喜訊後滿臉喜色,他的幾個學生對他說:“人們常說君子在大禍臨頭時麵無懼色,福運降臨時也不會麵露喜色,您為什麼一聽到被任命為代理宰相就這樣喜形於色呢?”孔子說:“不是還有‘自得其樂’這句話嗎?”
上任以後,孔子大刀闊斧大刀闊斧:比喻辦事果斷而有魄力。地進行改革,推行禮製教化,他把擾亂國家統治秩序的貴族給處決了,在百姓之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為了加強王權,他開始削弱三桓的勢力,使魯國漸漸的強盛起來。
齊國君臣看到這種形勢,感到處境很危險,因為齊、魯兩國是鄰邦,魯國強大興盛起來,肯定會威脅齊國的安全,於是他們想出了一條計策:從國內挑選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讓她們身穿華麗優雅的衣服;又挑了一百二十匹駿馬,配上耀眼的錦繡綢緞,一起送給魯國國君,目的是使他們迷戀聲色,怠(dài)於政事,進而疏遠孔子。
魯定公和貴族大臣果然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些禮物,天天歌舞升平歌舞升平:唱歌跳舞,慶祝太平。也指粉飾太平。,吃喝玩樂,國事朝政都拋(pāo)到了九霄(xiāo)雲外九霄雲外:形容無限高遠的地方。。孔子想勸諫(jiàn)國君,但國君躲在宮裏不肯見他。孔子心知振興魯國是沒什麼希望了,便帶著弟子失望地離開了魯國,開始周遊列國,走上了求讓行道的征途。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接見了孔子,並給他在魯國一樣的待遇,借此炫耀炫(xuàn)耀:誇耀。其“尊賢”。孔子十分高興,躊躇滿誌躊(chóu)躇(chú)滿誌:心滿意足,從容自得。形容對自己取得的成績非常滿意。地想在衛國實現他“仁政德治”的主張和理想。但平庸的衛靈公對孔子的政治主張絲毫不感興趣,他給孔子優厚的待遇隻是想借孔子這塊招牌,炫耀他“招賢納才”的好名聲罷了,其實孔子並未受到重用。孔子在衛國住了幾個月,從沒參與過衛國的政事。這時有人在衛靈公麵前說孔子的壞話,誣(wū)陷孔子是魯國的奸細。於是衛靈公派人監視孔子的行動,孔子擔心早晚要遇到麻煩,便急急忙忙地離開了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