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老鴉落在豬身上,但見人家黑,不見自家黑。

老鴉喜鵲飛旺枝。

老馬不死本性在。

老馬識途。

老馬識路數,人老通世故。

老貓尿屋簷,代代往下傳。

老貓炕上睡,一輩留一輩。

老貓不在耗子竄。

老天不負苦心人。

老天爺餓不死瞎眼的家雀。

老婆無姓地無主。

老婆嫁漢,穿衣吃飯。

老婆不生娃,不能怪醫生。

老鷹爪子大,不一定捉住蒼蠅。

老鷹捉小雞,一個憂一個喜。

老鷹飛得再高,影子還在地下。

老鷹不打窠下食,兔子不吃窩邊草。

老鷹窠內無善鳥。

老母豬記吃不記打。

老要張狂小要穩。

老怕春冷,少怕秋涼。

老怕喪子,少怕喪妻。

老人心在兒女上,兒女心在石頭上。

老人不傳古,後生失了譜。

老人言,貴如寶。

老人休娶少年妻。

老人都講經過的,孩子都講吃過的。

老人吃柿子,揀著軟處來。

老人用死嚇唬人,小孩用哭嚇唬人。

老人經驗多。

老人家拜年,一年勿如一年。

老人好比風前燭。

老人怕反心,老牛怕反春。

老犬能記千年屎。

老狗擋路,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

出自《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上麵這段古文的大意是說,齊桓公等人迷失了方向,於是放馬領路,終於找到歸途。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老馬識途”典故的由來。說到“老馬識途”這個典故,很自然地讓我們聯想到與它相關的另外幾個典故,如:“老馬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馬識途”等。其實,它們都是“老馬識途”這個典故的翻新,因為這些典故都是用來比喻富有經驗、知曉是非的人。那麼,這個典故與軍事又有什麼聯係呢?

這個典故說的是公元前663年,齊國發兵討伐孤竹國(孤竹國位於今天的河北省盧龍縣南麵)。當時,跟齊桓公出征的還有大夫管仲——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足智多謀。

齊國軍隊討伐孤竹的這場戰爭,從春季開始,凱旋時已是冬天。由於齊軍不熟悉孤竹國的地理,加上風沙、濃霧遮天蔽日,齊軍在回師途中迷失了道路。當時指南針還沒問世,更談不上現代化的通信工具。如此惡劣的氣候,使齊軍根本無法分辨南北東西。管仲一看,如果這樣毫無目標地走下去,等糧草一盡,非得全軍覆沒不可。於是,他忙下令,將部隊集合起來,先紮下營,再想辦法。部隊集合後,管仲發現齊軍進入了一個地勢險要的山穀,今天我們管這種地方叫“迷穀”。他先派出幾支人馬,分頭去尋找出路。但是這個地方山高穀深,到處都是懸崖峭壁,派出去的人馬繞來繞去,就是找不到出口。

齊桓公非常焦急,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這時,管仲想了想,對齊桓公說:“我聽老人們講,動物識路,‘狗記三千’,‘貓記八百’,馬也許會有記路的本領,尤其是那些老馬。我們可以挑選幾匹,解開韁繩,看看這些老馬認不認得路。”齊桓公聽了覺得有道理,就讓管仲試試。

管仲讓人挑選了幾匹老馬,卸去籠頭,解開韁繩,放它們自由行走。這幾匹老馬又饑又渴,獲得自由後就沒命地向“家”的方向跑。齊國的大軍緊緊地跟在這些老馬的後麵。老馬果然識途,齊軍終於走出了“迷穀”。

“老馬識途”這個典故,原意是說老馬認得出道路,今天多指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能把事情辦好。一個“老”字,包含著經驗和智慧。

老狗學不了新把戲。

老狗記得千年屎,惡人記得千年債。

老年人經驗多,青年人力氣勝。

老年人才知道青春的可愛,受苦人才知道真正的幸福。

老年無兒,女孩香。

老頭要請,小孩要哄。

老頭高興配棺材,後生高興要破財。

老頭賣糖,各管各行。

老板隻要秤平鬥又滿,哪管你王子升天不升天。

老板算法九章明,不由佃戶不應承。

老爺的神台,老板的櫃台。

老爺東山落西山,扛活的一天不得閑。

老母雞能打鳴,還要公雞幹啥哩。

老雞不上灶,小雞不亂跳。

老了麵皮,飽了肚皮。

老嫂比母,小叔比兒。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老來兒子最歡喜,糕餅茶食使桶盤。

老來喪子太不幸。

老來無子黃連苦。

老大多船駛翻了。

老大多,踏翻船;船幫水,水幫船。

老愛胡須少愛發。

老夫疼少妻,少夫打得哭唏唏。

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老的上不去馬,少的拉不開弓。

老親不走,陳賬不還。

老成謹慎天下去得。

老當益壯。

老甜瓜從心裏爛。

老薑蒸牛,子薑炒鴨。

老爭吃,少爭穿。

老七不動,老八沒吃。

老和尚死了,小和尚照樣做齋。

老官唱戲過嘴說。

老烏人緣好,有事先來報。

老兵不留情,種地要防風。

老秦檜還有三個厚人。

秦檜小傳

秦檜(1090~ 1155),字會之,漢族,宋朝江寧府人。他父親當過靜江府古縣(今廣西永福縣境)縣令,這在宋朝統治階級中隻算得上一個小官。秦檜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可能疾速地飛黃騰達,因此做過鄉村教師。他對這個職業並不滿意,認為自己大材小用,於是說:“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他對生活的要求不高,隻要有幾百畝好田,不再當“童子師”、“孩子王”,不再靠束修自給,也就可以了。

但自從中進士後,他就扶搖直上了。一一一五年登進士第,初任太學學正。北宋末年任禦史中丞,曾主張抗金,反對割地求和。

一一二六年,金兵進攻宋朝京城汴京,要求宋徽宗割讓三鎮:太原、中山、河間。這時身為職方員外郎的秦檜,提出了較為重要的四條意見。一是金人貪得無厭,要割地隻能給燕山一路;二是金人狡詐,要加強守備,不可鬆懈;三是召集百官詳細討論,選擇正確意見寫進盟書中,四是把金朝代表安置在外麵,不讓他們進朝門上殿堂.當時要弭兵就得割地。北宋派秦檜和程璃為割地代表同金人進行談判。秦檜在談判中堅持上述意見,於是又升為殿中侍禦史、左司諫。後來,金統治者“堅欲得地,不然,進兵取汴京”。朝中百官在討論中,範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檜等三十六人認為不可。

在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後,女真貴族要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在金人巨大的壓力下,許多人都不敢說話,這時監察禦史馬伸等人首先提出:大家共同寫一篇議狀,要求金國人保存趙氏。秦檜起先不同意,但數十名官員先後簽名,馬伸“固請”,秦檜聽後心有所動,便單獨寫了一紙狀文送交金營。在狀文裏,秦檜認為:宋朝建立己經一百多年,如果一定要立張邦昌為帝,最後還是要垮台的;不如恢複欽宗的帝位,這對金國人也有利。金國左副元帥粘罕看後,對他很有好感。

因在上書者中秦檜官職較高,於是在一一二七年,金人以秦檜反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命他負責統治黃河以南的地區。四月一日,金軍北撤,徽、欽二帝及後妃、宗室、丫鬟,連同秦檜等大小官員三千多人都被押走。這時宋徽宗得知康王趙構即位,改號為建炎,史稱宋高宗,南宋王朝建立。就致書金帥粘罕,與約和議,叫秦檜將和議書修改加工潤色。秦檜還以厚禮賄賂粘罕,使自己離開金國嚴密監視。在用計之後,金太宗把秦檜送給他弟弟撻懶任用,使得秦檜終於離開了嚴密的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