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看了吳道子的畫,一時瞠目結舌,驚呆了半晌,才感歎道:“難道你也和聯做一樣的夢嗎?怎麼畫得這樣像!”

吳道子回答說:“陛下憂勞宵旰,所以瘧疾才得趁機侵犯。眼下有了辟邪之物,衛護聖德,是陛下千秋萬歲的瑞兆啊!”

驚訝之下的唐玄宗更加肯定這是天意,就將吳道子的《鍾馗捉鬼圖》鏤板印刷,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鍾馗的神威,將鍾馗作為能除盡鬼魅不端的神靈。

後來,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常將鍾馗視作祛惡逐鬼的判官,於是鍾馗便成了道教驅鬼捉鬼的神將。

此外,鍾馗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民間流傳有鍾馗嫁妹、鍾馗捉鬼、鍾馗夜獵的故事。

鍾馗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們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節將鍾馗圖像貼在門上用來驅邪辟鬼。清代人富察敦崇在記敘清代北京歲時風俗的雜記《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說:

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崇惡。

鍾馗的形象是豹頭虯髯,目如環,鼻如鉤,耳如鍾,頭戴烏紗帽,腳著黑朝鞋,身穿大紅袍,右手執劍,左手捉鬼,怒目而視,一副威風凜凜,正氣凜然的模樣。據說他捉鬼的本領及威望要比神蒂、鬱壘高得多。

鍾馗的故事從北宋的《夢溪筆談》到明朝的《天中記》錄《唐逸史》所載,便大致定型。沈括在《夢溪筆談》之《補筆談》中,還記載了盛唐以來的皇帝在歲末時會把鍾馗畫像作為禮物賜給大臣。

這個慣例文人名士皆有記載,如唐玄宗時的大臣張說所撰的《謝賜鍾馗及曆日表》一文記載了鍾馗畫融入新春年節民俗的情景:

中使至,奉宣聖旨,賜畫鍾馗一及新曆日一軸……

詩人劉禹錫也撰寫過兩份同類性質的文書《為李中丞謝鍾馗曆日表》和《為杜相公謝鍾馗曆日表》,記載了德宗朝頒發和懸掛鍾馗畫驅邪的年俗。其中,《杜相公謝鍾馗曆日表》記載說:

臣某日,高品某乙至,奉宣聖旨,賜臣鍾馗一,新曆日一軸。星紀方回,雖逢歲盡;恩輝忽降,已覺春來。伏以圖寫神威,驅除群厲,頒行律曆,敬授四時。施張有嚴,既增門戶之貴;動用協吉,常為掌握之珍。

另外,後世的學者們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鍾馗驅儺文》,說的是鍾馗在大儺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

由此可見,在唐明皇時期,鍾馗就已經是聲名顯赫的捉鬼大神。所以,有人推測鍾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於唐代。

宋代人根據唐明皇當時賜給大臣的鍾馗神像判定鍾馗是讀書人,那麼唐明皇當時賜給大臣的鍾馗神像是怎樣的?畫鍾馗畫像的畫聖吳道子的畫作雖已失傳,但在北宋時,卻有人在宮廷裏見過。

北宋鑒賞家郭若虛在古代畫史著作《圖畫見聞誌》的卷6《近事》中寫道:

昔吳道子畫鍾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發,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

這是年代最早的鍾馗畫像,隻不過不是吳道子畫的,而是五代時期人物畫家石恪的作品。由這些畫除了可以知道鍾馗確實麵目醜陋之外,卻尋不到他的真實來曆。

既然在史料中無法尋見,那麼大量民間傳說和故事又是怎麼說鍾馗的呢?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鍾馗驅儺文》文章大意說的是:在一種叫做儺的儀式中,鍾馗鋼頭銀額,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帶領十萬叢林怪獸,四處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儺”又是什麼?敦煌《鍾馗驅儺文》裏沒有明說,但唐代紀傳體斷代史書《新唐書·大儺之禮》中詳細記述了一次皇宮裏舉行的儺儀式。雖同名,但卻有著明顯的差別,不僅規模不同,而且在《新唐書·大儺之禮》記載的國家典禮中儺舞的領頭者是方相氏,而不是鍾馗。但後人還是稱儺舞為跳鍾馗。

早期的巫儺祭祀儀式裏,麵具也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而跳鍾馗儺舞中,也離不開麵具。有人根據跳鍾馗麵具與商周時期麵具在儀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有人推測:早在商周時期,鍾馗就已出現。

鍾馗的名字,有可能源自當時的一位巫師。有學者考證,在殷商時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傳說出過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師。他最擅長的法術是求雨,每每他出麵主持的求雨儀式,最為靈驗,所以人們用他的名字來代指巫師這個職務。

仲虺、鍾馗兩詞發音相近,在流傳過程中被誤記為“鍾馗”二字。這便成了鍾馗的來曆的說法之一。

也有人說鍾馗是洗衣服用的大棒槌。在兩漢時期畫像磚裏,可以很容易尋得揮舞大棒的勇士形象,比如洛陽西漢墓壁畫裏的大棒打鬼圖。

大棒與鍾馗有什麼聯係呢?明代思想家顧炎武認為,在訓詁學裏“鍾馗”兩字發音的反切,也就是鍾字的聲母,加上馗字的韻母相拚—發之為“追”的音。所謂椎,在古漢語裏的意思,就是大木棒。

另外鍾馗兩字通終葵,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已經非常罕見。這個姓氏的來源,也與大木棒緊密相關。據史書記載殷時代遺民有7大家族,分別是陶氏,施氏,繁氏,樹氏,樊氏,饑氏,終葵氏。

這7大家族的姓氏來源於他們所擅長的手藝:陶氏是製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圍牆籬笆的,而終葵氏家族的專長是做木棒木槌。

在鍾馗故事係列中,鍾馗除了是斬鬼使者外,他更是正氣凜然與受民眾擁戴的。在清代神魔小說《鍾馗全傳》中,玉帝安排殿前司薄總管幻化美女,色誘鍾馗;鍾馗便表現了“金石不逾之操”。

在古代長篇小說《鍾馗平鬼傳》中,閻君向玉帝舉薦鍾馗:“他為人正直”,百姓感激鍾馗除害安民,降伏騙人錢財的摳掐鬼後,便替驅邪大神建祠堂,令鍾馗得享香火。

在雜劇《慶豐年五鬼鬧鍾馗》裏,中陽真君稱讚他:“正直賢能”。《鍾馗全傳》說鍾馗斬石馬,替地方上除一大患,獲民眾建祠廟供奉。

對於鍾馗究竟是誰這個問題,諸說並立,仍是我國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個謎,但鍾馗作為門神的形象卻保留了下來,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