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看新娘娘上轎,寧看老太太收成。
莫說人家短,勿道自己長。
莫笑窮人穿破衣,三十河東四十西。
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我。
莫怨天,莫怨地,怨得自家無運氣。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莫道蛇無角,成龍也未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道天下無好人,隻顧自己不顧人。
莫道文王卜不靈,隻怕先生斷不真。
莫言閑語是閑話,往往事從閑話來。
莫言知識少,還欠讀書多。墨硯水,浸死人。
墨必黑,丹必紅。磨坊驢聽喝。
磨臍不動,使死推磨的。
磨小頂不住勤推。
móu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謀事在人,成事在人。
謀官如鼠,得官如虎。
謀生計拙須從儉,處世才疏學謹言。
謀戰後定。
謀人事如已事,謀已事如人事。
謀人田地不長糧,謀人妻女不共房。
mǔ
母嚴出賢女。
母子分離,活樹剝皮。
母壯兒肥。
母要顛狂,女必輕賤。牡丹花好看,可沒有菊花耐寒。
充滿隱逸文化的菊花
關於菊花的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很多。早在2000多年前,漢代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裏記載了有關菊花的傳說故事。
據說河南南陽酈縣有個叫甘穀的村莊。穀中水甜美,山上長著許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從山上菊花叢中流過,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
甘穀村30多戶人家都飲用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歲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歲。漢武帝時,皇宮中每到重陽節都要飲菊花酒,說是“令人長壽”。
關於菊花的詩歌,最早的大概要算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了。在這裏,菊花代表了詩人高潔的品質。
屈原這位自稱“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千古第一詩人,在被放逐途中,為表達自己高貴的愛國情操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堅貞品質,餐秋菊之落英,吟出了不朽的傑作《離騷》。
“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曹植,在其膾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賦》中,有這樣的句子:
其形也,翩若驚鴻,宛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
曹植用菊花比喻裙裾飄飄、翩然飛舞的洛神的榮光鮮麗,寫盡了洛神的風度和氣質。
晉宋之際的思想家、文學家陶淵明,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脫的風格,菊花從此便有了靈性。陶淵明在《飲酒》一詩中這樣寫道: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道出了多少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真諦!
一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了,他在《不第後賦菊》詩中這樣寫道: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其帶有明顯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裏,菊花成了飽經滄桑的勇敢堅強的鬥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清寒,燕子雙飛去。”以寫小令見長的北宋富貴詞人晏殊賦予菊花悲涼的風格。
無獨有偶,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也有這樣的句子: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芳林醉,總是點點離人淚。
滿地凋零的菊花為劇中主人公的離情別緒做了襯托和渲染,菊花成了傷感意境中的代表景物。
菊花,在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的筆下往往成了寄托情思的對象。有思念遠方丈夫,顧影自憐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還有哀歎個人命運,抒寫國破家亡的深悲劇痛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代表著我國古代小說藝術最高成就的長篇巨著《紅樓夢》,更是對菊花有著細致的描寫。
清高孤傲、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所作的《問菊》、《菊夢》等詩篇,讚美了菊花的高潔品質,和菊花進行著心靈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如《菊夢》中寫道:
登仙非慕莊生夢,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在這些詩句中,菊花為塑造林黛玉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樣的菊花,因不同的人來觀賞、來品味,自然便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和風格了。
牡丹雖好,還須綠葉扶。
楊貴妃與牡丹花比美
薛濤筆下的牡丹是一位與她同病相憐的佳人,但在其他大多數詩人的眼裏,牡丹是絕對與“淒涼”兩字掛不上鉤的。這其實也和我國的曆史有關。
世人皆知,我國的詩歌發展最蓬勃興盛的時代,就是在唐代。唐代是一個我國曆史上一個無比令人神往的朝代,國境安定,君主豁達,百姓安居樂業,一派太平盛世之景。
詩人是吟詠生活的藝術家,生活安定了,詩人們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心思吟詩作樂。逐漸地,唐詩發展得精麗華美、雄健清新、興象超妙、韻律和諧,形成了我國的文化瑰寶。
在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富麗堂皇的牡丹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當時的唐王朝最受歡迎的花朵。不隻是皇宮的禦花園裏、大官顯宦的府第裏栽植著牡丹,就是一般文人學士的住宅、和尚道士的寺院道觀也都栽滿了牡丹。
當時的唐人是以富態豐滿為美,而牡丹端莊豔麗,雍容華貴,正符合唐人的審美標準,因此他們便推尊牡丹為“花王”。
每當春末夏初,趕上牡丹花開放的時節,唐人都要在京城裏舉辦聲勢很大的“牡丹花賽”,以此來顯示國勢的強大和升平的景象,並以牡丹品種的多少花色動人與否來顯示各府第的尊貴地位。
在牡丹的雍容大方麵前,什麼高潔的花都毫無顏色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曾作詩《賞牡丹》說: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個牡丹花迷。他每年照樣也要在京城裏舉行盛大的“牡丹花賽”,其品種的繁多,顏色的奇特,聲勢的浩大就更不用說了。在唐玄宗每次和大臣們觀賞牡丹的時候,還要飲酒詠詩和配以歌舞助興。
唐玄宗如此癡迷牡丹,其實也和他的愛妃楊玉環有關。楊貴妃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著“羞花”之貌。她的美和牡丹一樣“豐肥濃麗、熱烈放姿”,唐代詩人白居易更是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來形容她的美貌。
據說,楊貴妃的“羞花”之貌,羞的就是牡丹花。當初楊貴妃被初選進宮,和眾多的其他佳麗一樣,苦苦等不到唐玄宗的賞識。據說有一天,唐玄宗卻偶然發現有個叫楊玉環的妃子,隻要在她麵前,就連牡丹花也會凋零落敗,不敢與她爭豔。從此,楊玉環慢慢成了貴妃,同時也留下了“羞花”的美名。
楊貴妃曾羞得牡丹花落敗,這件事未必是真,但楊貴妃十分喜愛牡丹花卻是不假。根據古籍記載,天生麗質的楊貴妃不僅時常在頭上簪一朵牡丹花做妝飾,還常常用牡丹花瓣製成麵膜塗抹在臉上,因此肌膚細膩而有彈性。
牡丹號稱百卉裏的“花中之王”,楊貴妃也是唐玄宗眼中的“花中之王”。為了顯示楊貴妃的尊貴地位,也為了表達他對楊貴妃的特別寵愛,唐玄宗傳旨在他和楊貴妃常常玩樂的華清宮也要廣栽牡丹,並派了當時最著名的“花師”宋單父親自看管。
宋單父精於園藝,他種的牡丹,紅白鬥色,變異千種,當時的人都驚服他有“幻世之絕藝”。在進入唐宮之前,宋單父就為牡丹的培育和發展做出了非常偉大的貢獻,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園藝大師。
宋單父接到唐玄宗的命令,就開始在驪山大麵積地栽培牡丹,共有萬株之多,並且每朵牡丹都是色樣各不相同,令人歎為觀止。
在宋單父和其他牡丹花匠的辛勤勞動下,果然培育出了特別優美的牡丹。不但在開放時間上比其他地方的要早,而且在品種色澤上也比其他地方的獨特。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曾在傳奇小說《龍城錄》中描述宋單父說:
善吟詩,亦能種藝術。凡牡丹變色千種,紅白鬥色,人不能知其術。
唐玄宗知道了宋單父培育的牡丹獨特,心裏十分高興,於是第二年便在京城裏舉辦了聲勢更為盛大的“牡丹花賽”,並從驪山選擇了精心培育的最優美的品種去進行展出,以顯示楊貴妃的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