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ná
拿到油煎餅,又想抹蜜糖。
拿手裏怕碎了,含口裏怕化了。
拿著棒槌當針。
拿著不是當理說。
拿著財神往外推。
散財送福的儒商陶朱公
大約在公元前536年,範蠡出生在一個清貧人家。範蠡從小就不太合群,青少年時很有個性,勤於思考,性格獨特,生活率性隨意,無拘無束。
據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越絕書》記載,範蠡青少年的時候:
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然獨有聖賢之明,人莫可與語。
無論什麼時代,人們都習慣把與自己不相似的人看成是怪人。如果一個人與大部分人的生活軌跡或者思維都不一樣,那人們鐵定就會把他當作是怪胎另眼相待了。
少年時期的範蠡就是這麼一個被別人指指點點的“瘋子”。當時的鄰居們把他稱為“狂生”,一個不正常的人。範蠡看問題像聖賢一樣明察一切,說話心直口快,那些嚴格遵守著世俗約定的人們簡直無法和他交談。
範蠡似乎也很享受這種狀態,絲毫沒有收斂的意思。據《史記》記載,範蠡“佯狂倜儻負俗”,是說範蠡整天假裝瘋癲,灑脫,與一般人的行為不一樣。
範蠡性格怪僻,不近人情,是不是真像人們說他有神經病呢?其實不是的。範蠡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範蠡對社會、對人生有較為深刻的洞察和思考。所謂“獨有聖賢之明”,就是說他的見解深邃,而為一般人所不理解,他也不願意與周圍的人交流,所以顯得孤僻、不合群,久而久之,人們都以為他是瘋子。
第二,範蠡學習道家的風度。道家追求自然人格,不拘於禮法,生活隨意自然,然而精神上極富想象力,內心世界極其豐富。老子、莊子就是代表人物。從範蠡的行為舉止看,他至少在生活上是效仿道家的。範蠡的舉止行為受道家思想影響較深。
第三,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範蠡總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無人賞識,他很想進入社會,施展才華,但知名度不高,為此,他以各種怪異、荒誕的行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其實,範蠡的內心是很清醒的,他有“治國平天下”誌向,生活行為卻放蕩不羈,這正是他儒道互補的性格。不合時俗、行為怪異的範蠡,終於引起了別人的注意。
當時的宛縣縣令文種得知三戶有一位與眾不同的狂人,覺得此人不俗,將來會有作為,很想和他談談,於是派了一個小吏前去聯係。誰知這個小吏回來後對文種說:“範蠡是本國狂人,生有此病。”
但文種深知範蠡不是平凡之人,他笑道:“我早就聽說那些真正的賢士,都會有著玩世不恭的輕狂舉止,但其實他們內心自有高見,隻是不說而已。這樣的君子,你這樣的普通人肯定是分辨不出來啊。”
文種認為,“狂夫多賢士,眾賤有君子”,於是決定自己親自去請範蠡。但是,文種到達三戶後,並沒有見到範蠡。原來,範蠡是為了試探文種而躲藏起來。範蠡很自信,預料到文種還會找他。
果然,沒過多長時間,文種又來了。這次範蠡很鄭重地與文種會見,二人談得非常投機,史書說他們“終日而語”。他們縱論天下大勢,分析各國的政治狀況,“疾陳霸王之道”,達成了共識。
文種、範蠡兩人誌同道合,決定不管天南地北都互相追隨。他們商量的結果是:離開楚國,到外麵發展。範蠡分析天下的形勢,認為爭奪霸主的氣運已出現在東南一帶,“見霸兆出於東南”。於是和文種決定到東南方向的越國發展。
大約在公元前511年,範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受到了越王允常,也就是勾踐之父的歡迎。成為越王身邊的重要謀臣,範蠡為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實現人生價值找到了機會。
在越國,範蠡充分發揮了政治才幹。尤其在幫助越王勾踐對付吳國的問題上,展示了過人的膽識。
在勾踐一意孤行,使越軍人困馬乏,斷水絕糧,危在旦夕之時,範蠡和文種分析了吳越雙方的形勢,提出要想打敗吳國,必須用計取勝,建議先向吳國求和,答應屈辱的條件,以獲得生存的機會,再設法東山再起。
吳國答應了越國求降的要求,但條件是越王勾踐要帶著妻子到吳國去當奴仆。勾踐覺得文種與範蠡足智多謀,處事經驗豐富,如果有他們在自己身邊,可以有個依靠,反複琢磨,決定帶文種去。
於是,勾踐召見範蠡,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範蠡一聽,表示不同意,他說:“國境以內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種;但在國境以外,對付敵國,需要當機立斷的事,文種比不上我。”
範蠡這段話充分反映了他的人品。首先,範蠡很清楚他和文種的各自優長所在。文種曾任縣令,有相當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實踐能力,所以治理國家,管理百姓,是文種的擅長;而範蠡雖然沒當過什麼執政官,但他精通文武韜略,足智多謀,能應付複雜局麵。
其次,透過範蠡的話還能看出他是心胸坦蕩,勇挑重任的人。他知道,入吳為奴會受苦受難,生死未卜,這和在國內有一天一地之別。但他沒有退縮,而是坦然相待,主動請行,體現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範蠡隨勾踐來到吳國,麵對繁重的勞動和屈辱的待遇,他任勞任怨,他拒絕了夫差的拉攏和利誘,表示願意和勾踐在一起,幹苦力活。同時他又尋找時機,巧施計謀,甚至在夫差得病之時,讓勾踐嚐夫差的糞便,終於感動了夫差,放勾踐、範蠡回到越國。
在吳國為奴的幾年中,範蠡表現出超人的氣度和高超的謀略,使他奠定了在勾踐身邊穩固的地位,勾踐對他言聽計從,範蠡得以充分展示自己在治國治軍方麵的才幹。
勾踐、範蠡平安回國,報仇雪恨的念頭未減。勾踐將興越滅吳的大計,寄托在範蠡身上,他對範蠡說:“我的國家就是您範蠡的國家,請您幫我好好謀劃吧!”
在範蠡的謀劃下,越國君臣同心,經濟恢複發展,軍事力量增強,滅吳的時機一天一天成熟。
公元前473年,在範蠡的策劃下,越國發動了對吳國的關鍵一擊,吳王夫差被俘,自殺而死。自公元前494年越國在會稽山被圍困以來,勾踐在範蠡的幫助下,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完成了複國的大業。
滅掉吳國後,勾踐封賞範蠡,任他為上將軍,範蠡卻不為所動。大約在公元前470年時,他向勾踐表示自己準備離開越國,勾踐執意挽留。範蠡並不動搖,不久範蠡就帶領全家人離開了越國。
這是為什麼呢?範蠡為什麼不在立了大功之後,享受高官厚祿的功臣待遇呢?這主要還是因為範蠡聰敏機智的頭腦,他在和勾踐相處的日子裏,已經知道勾踐這種帝王絕不是會報恩還功的人,何況曆代以來,凡是“功高震主”的臣子都沒有好下場。
這種懂得在合適的時機抽身而退的機智,和能從大局著想的思維,也正是範蠡日後的成功所在。最重要的是,範蠡不僅自求保全,也沒有忘記昔日提拔照顧他的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