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記載,範蠡在離開越國之後,還給老朋友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長頸鳥喙,隻可與同患難,而不可與之同樂,子何不去?

意思是說,當飛鳥被捕捉盡之後,再好用的良弓也會被封藏擱置起來。當野兔都捕捉到了,再好的獵犬也逃不過被拋棄甚至滅口的命運。越王這個人,隻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您為什麼還不快快離去呢?

文種見信後,也感到後怕。他雖然憂心忡忡,卻始終抱著一份微茫的希望,想證明越王不會那樣對待自己,範蠡的想法是錯誤的。但是,越王最終還是除去了文種。

範蠡能看破人心,懂得進退自如,從大局著想。先是以儒家的奉獻精神和忠勇之義幫助越王奪回了江山,後來又以道家的姿態灑脫而去,這就成了範蠡著名的“一聚一散”。

範蠡離開越國後來到齊國,齊國自然環境優越,物產豐富。到齊國後,範蠡變了姓名,自謂鴟夷子皮。

所謂“鴟夷”,是古代盛酒之壺狀器具,是一種皮製的口袋,用時“盡日盛酒”;不用時,可收起疊好,隨身攜帶。是古代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韌性很大的“酒囊”。直到宋代仍有此物。北宋文學家蘇軾曾在詩中寫道:“不持兩鴟酒,肯借一車書?”

所謂“子皮”,就是“皮子”。“鴟夷子皮”,就是“酒囊皮子”。範蠡為何會用這麼一個看似粗俗的名字呢?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鴟夷子皮雖然是牛皮做的酒器,看似粗俗,實則蘊含能屈能伸,包羅萬象、吞吐天地之意。範蠡的境界達到了“空”和“忘我”,揮灑自如,姓名更是如此,從這一點能看出其胸襟之開闊,超凡脫俗。這是範蠡用此姓名的最重要原因。

範蠡經營的主要是飼料、繁殖、銷售牲畜的農牧業,雇用了大批勞動力,要和農夫、馭手、屠戶、運夫等人打成一片,和當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事業的發展。

在當時的情況下,範蠡如果用自己的大名,就會顯得冷僻嚴肅。而用通俗幽默的“酒囊皮子”介紹自己,恐怕話一出口,對方就樂了,雇主和雇工之間的隔膜也就會衝破。一個“外來客”想在陶地治產經商,不放下架子入鄉隨俗,不和當地人融在一起,是寸步難行的。

此外,“鴟夷子皮”這個字號本身就具有招牌效應。當人們對看起來很好聽的名字感到麻木時,對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俗名”更容易記住和關注。

根據《史記》記載,當時的範蠡帶領全家人種莊稼,還經營其他產業。比如,利用海上資源,曬鹽和捕撈海產品。還可能經營其他副業,包括養殖業。經過努力,很快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終於致富。

範蠡依舊有著儒家的文雅和仁慈,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不久就廣為人知。齊王得知範蠡在齊國後,便迫不及待地請他到朝廷任相。範蠡雖然答應了,但到任時間不長後就辭職,再度離開了功名利祿。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說,範蠡曾經感歎說: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居官至於卿相,治家能有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於是,範蠡任相3年,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成了範蠡的“二聚二散”。

一身布衣的範蠡第三次遷徙至陶,就是後來山東肥城的陶山。當時的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居於“天下之中”。

範蠡在這個最佳經商之地,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再次散財,稱為“三聚三散”。

在這之後,範蠡自號為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被稱為一代“商聖”。

範蠡作為財神的形象是很豐滿的。他心善懂奉獻,也不留戀功名金錢,懂得急流勇退,轉換角色,棄官務農、經商,體現了儒道互補的人生哲學。

唐代詩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詩,對範蠡大加讚揚:

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

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後世有很多崇拜敬仰文財神陶朱公的人,紛紛研究起範蠡的為商之道。可以說,在所有的財神之中,隻有範蠡離人們的生活最近,也最能幫助人們以仁義聚財。

首先,範蠡經商不是盲目出擊,而是精心選擇地點,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優勢,以求最好的經濟效益。他離開越國後來到齊國。

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的齊國“地帶山海,膏壤千裏,宜桑麻”,具有良好的從事生產的條件,為範蠡經商奠定了基礎。範蠡充分利用齊地的資源和環境,帶領全家人,“耕於海畔,苦身戮力”,多種經營,“父子治產,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

範蠡從越國的上將軍一變而為勞動者,在官為本的時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祿,而範蠡坦然改變身份,潛心從事生產,埋頭苦幹,迅速致富,對傳統觀念作出了大膽的挑戰。僅此一點,對後人的啟迪就已極其深刻。

其次,範蠡豐富的經商理念也使財神之美譽名副其實。在範蠡的經商原則裏,有一條就是強調主張把握商機,侯時轉物。他遵循經濟豐歉循環論經商,提出“待乏論”,不要人等貨,應讓貨等人。也就是說,要準備別人沒有的或想不到的貨物,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占據優勢。

範蠡主張“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正符合我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範蠡經商就和他從政一樣,既擁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也有道家順應自然大道的豁達人生觀,儒道互補,外道內儒,順應自然,所以他無論是在從政還是經商中都保持了心態的平和、淡定。

在範蠡思想中,追求和諧的天道、地道、人道尤為可貴。他曾說過,治理國家有3件事要注意:國家強盛時要設法保持下去,這叫持盈;國家將要傾覆時要設法轉危為安,這叫定傾;平時治理國家政事要得當,這叫節事。

範蠡還曾對勾踐說:“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這些,也正是經商的人需要注意的事情。

人們還從範蠡的經商事跡和經商思想中總結出了《陶朱公生意經》,又稱《陶朱公商經》、《陶朱公商訓》或《陶朱公經商十八則》。

其主要內容包括:生意要勤快,勿懶惰;接納要謙和,勿暴躁;價格要訂明,勿含糊;賬目要稽查,勿懈怠;貨物要整理,勿散漫;出納要謹慎,勿大意;期限要約定,勿延遲;臨事要盡責,勿放任;用度要節儉,勿奢侈;買賣要隨時,勿拖延;賒欠要識人,勿濫出;優劣要分清,勿混淆;用人要方正,勿歪斜;貨物要麵驗,勿濫入;錢賬要清楚,勿糊塗;主心要鎮定,勿妄作;工作要細心,勿粗糙;說話要規矩,勿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