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賞子千金,不如賞子一藝。

shànɡ

上河添水下河渾。

上打鼻子下打嘴。

上回沒淹死,又往水裏跳。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上當隻有一次。

上漆先去鏽。

上轎女兒哭是笑,落第秀才笑是哭。

上歪一尺,下歪一丈。

上炕不脫鞋,必是襪底破。

上了賊船就晚了。

上了虎背,下不了虎背。

上了賭場,不認爹和娘。

上床脫履,不知生死。

上床夫婦下床客。

上床夫妻,下床君子。

上床蘿卜下床薑。

上台發台瘟,落台講不完。

上了太行山,才見運糧河。

上坡腳杆軟,下坡腳杆閃。

上等人家,賠兒賠女;中等人家,仰你個拳頭塞你個嘴;下

等人家,賣兒賣女。

上等之人,口說為憑;中等之人,字墨為憑;下等之人,樣

樣不能作憑。

上等之人,無病服藥;中等之人,有病服藥;下等之人,病

死不服藥。

上等的使話教,下等的使棒教。

上等三十三天,下等十八層地獄。

上司不緊則下慢。

上不正,下參差。

上山騾子平川馬,下山毛驢不用打。

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

上山打虎心要狠,下海捉龍要齊心。

上山莫打沒毛鳥,下山莫打沒娘崽。

上山容易下山難。

上山看山勢,入門看人意。

上山看虎,不如歸家看貓。

上山彎彎腰,回家有柴燒。

上山老鴰叫得好,下山老鴰應得好。

上山勿問落山人。

上山居士下山賊。

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來。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來。

上有橫梁下有檻。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上漏下濕,房主理涉。

上天有好生之德。

上天玩佛兒,落地玩雞兒。

上怕落齒,下怕落子。

上半夜憂人富,下半夜歎自窮。

上打耳,下打襠,扁坡裏打前膀。

上頭桌子望到下頭桌子滿。

上和下睦,夫唱婦隨。

上和不如下睦。

上比不足,下比有餘。

上行下效。

上傳下接,教識後人。

上頓吃不飽,下頓省不了。

上神下尊。

上天要到地上尋吃。

上官放個屁,下邊唱台戲。

上得山多碰著虎。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園乞兒。

上凳要上桌,上桌還上佛堂閣。

上迫下怔。

上海人,下海神。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上士閉心,中士閉口,下士閉門。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上天開價,落地還錢。

上回當,學回乖。

上當學乖,吃虧學能。

上當吃虧就這一回。

上吊也得找棵大樹。

上樹不愁,下樹磨油。

上場骰子下場牌,殺得猴子割得狗。

上門看家事,開口見喉嚨。

上門好買,出門好賣。

上馬餑餑下馬麵。

上馬容易下馬難。

上前一丈,打馬都趕不上。

上前三步,百步難追。

上街不要,下街一搶。

上墳講儀式,下墳隻講吃。

上稅加苛,聚少成多。

上揚州,攏灣頭。

上場和一和,下場輸得脫褲。

上集無錢,不如鋤田。

上船不講價,下船牙牙訝。

上岸要錢,落水要命。

上肩容易下肩難。

上崗下崗別害怕,有一上就有一下。

上茅廁有先來後到。

shāo

捎錢易少,捎話易多。艄公多了打爛船。稍尾騾子使不穩。燒燈籠,日頭紅。

喜慶大紅燈籠高高掛

傳說佛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每當滿月爬上天空的時候,信眾們就會看到美麗的天仙在昏黃的月光中舞蹈。因此,信眾們每到特定日子,就會觀看月中天仙的舞蹈。

但是,好景不長,又到了仙女們舞蹈的日子,忽然天空烏雲密布,再也見不到仙女們舞蹈了。信眾們感到很絕望,就點著火把到處尋找失落的仙女。

可是,不管信眾們怎麼尋找女,就是找不到仙女的蹤影。從此,每到仙女舞蹈的日子,信眾們就拿著火把到處去尋找仙女。漸漸地,就變成了一種民間風俗,隻是尋找仙女時用的火把被一盞盞的燈籠取代了。

關於燈籠的來曆,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在東漢明帝劉莊的時候,他大力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於是,他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命令士族庶民都要掛燈。

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就逐漸形成了民間盛大的節日。這個節日經曆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自從點燈之俗形成之後,曆朝曆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在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以紗、葛或紙做的籠,籠裏還放著燃燭。燈籠的出現,不僅保證了在有風情況下室外張燈的正常舉行,也為燈外裝飾開辟了新的天地。

在南朝梁武帝的時候,人們已經能夠用紋飾華麗的錦加繪佛教、天人和神鬼故事等,然後製做成幻妙、奇物的藕絲燈了。

燈籠除了照明以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在古時候,每年正月私塾開學時,家長都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征著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後來,就由此演變成了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由於“燈”字音和添丁的“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

到了唐宋時代,隨著官定燈節假日的製定,彩燈的製作進入了興盛階段。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遠遠望去,萬家燈火,形成了“月華連晝色,燈景雜星光”的瑰麗景色。這象征了“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俗從此在全國廣為流行了。

據史料記載,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上元燈節,曾“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裏皆見,光明奪月色”,成為時時的一大景觀。

唐朝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 》中這樣描述: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到了南宋時期,彩燈已從民間家庭自紮自玩的手工藝品變為了可以用來交易的商品,並在杭州出現了專門的賣燈市場,那就是燈市。同時也出現了製作燈籠的藝人,使得燈籠樣式是豐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