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吉利匆匆回府後,砸開箱底,果然,在一個夾層之內,有著數不清的金子。真是千算萬算也防不住有心人啊。蘇吉利一邊搖頭苦笑,一邊就叫來手下,把金子都運回富商府上去了。

就這樣,蘇吉利從此更加謹慎,直到壽終正寢時都還是一生清廉。人們思念懷念他,因此家家都向上天祭告,希望蘇吉利能在天庭安樂祥和,永享富貴。呂洞賓一直都很看重蘇吉利,因此也打算為蘇吉利封個神位。

但是,該叫他做什麼神才好呢?財神吧,他這一生不貪錢奪利,做財神恐怕不妥;武神呢,蘇吉利是個文官,也不太擅長那些打打殺殺之事;喜神呢?但蘇吉利生性淡泊,實在也不適合操辦這麼熱鬧的事。

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之後,呂洞賓一拍大腿,既然百姓們都對他如此依依不舍,那就讓他常居在人們的家中當灶神好了。這樣,人們每天都能讓他知曉家中瑣事,也能時時祭拜他。再說,廚房裏全是煙氣,也算了卻了他成仙後不能再沾煙草的遺憾了。

就這樣,蘇吉利成了一名灶神。他總是吞吐著煙氣,靜靜地在人們的家中側耳細聽人間所發生之事,就像以前一樣。

朱元璋家的灶神報喜訊

早期的灶神產生於人們對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為國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漢代,祭灶又被列為大夫“五祀”之一,並且灶神也被人格化,並被賦予新的功能。

民間傳統習俗說法,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的這天夜裏,灶王爺要上天宮,去向玉皇大帝作年終總結報告。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一年來這一家人是否敬老愛幼?是否勤儉持家?有沒有暴殄天物?有沒有浪費糧食?等等。

因為報告的好壞決定著一家人來年的吉凶禍福。所以,這一天黃昏以後,家家都要舉行祭祀灶神的儀式,是專為灶神送行的,體現了古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國宋代著名類書《太平禦覽》卷186引《淮南萬畢術》就說:“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東漢經學家鄭玄也在古代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禮記·祭法》裏注解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

這說明,至少在漢代,灶神已成為督察人間過錯,專向天帝打小報告,彙報人間善惡,能說人壞話的神了。一般家家戶戶都會貼年畫灶君,兩邊貼有對聯:

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宮降吉祥。

所以,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汙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

民間普遍認為灶王爺是和人們最貼近的神靈之一,因此一定要十分恭敬,絕對不能貿然敲打灶台。這個講究也是很有來曆的,因為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的母親就曾因不尊敬自家的灶神而吃了大虧: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家裏很窮。一天,朱元璋的母親正在做飯,突然有一隻喜鵲闖進來,叫道:“朱家天下萬萬年!朱家天下萬萬年!”

朱母正為做飯弄得手忙腳亂,生氣地用勺子敲打灶台,轟趕喜鵲說:“什麼萬萬年,不要亂跟我開玩笑!我看哪,有個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錯啦!”

這時,被朱母敲得鼻青臉腫的灶神現身了。他無奈地對朱母說:“朱老媽呀,老天爺讓你們朱家天下萬萬年就是萬萬年了嘛,你幹嗎還生氣呀?這下可好了,你說要二百七十六年,那就隻有二百七十六年嘍。”

後來,朱元璋做上皇帝後開創了明王朝,但明朝果然隻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受這個傳說的影響,過去有的農家為取諧音,祭灶時會在灶神的左右擺上一對瓶子,寶瓶意味著“保平”,由此期望灶神保佑,能天天吃上飯,保住平安。所以,人們敬灶神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保佑平安。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要升天報告一年的情況時,人們還要為灶王爺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這就是所謂的祭灶。

祭灶的日期也有地區上的分別。北方習俗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南方習俗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祭灶之期也分階層,關於何時祭灶,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也有說法是:忘了辭五,別辭六,就是說,二十三、二十四沒辭,就辭五,但千萬不要辭六了。

“官辭三”指的是官紳權貴們習慣於臘月二十三祭灶。“民辭四”指的是一般平民百姓會在每年臘月二十四祭灶,“鄧家辭五”即指水上人,會在臘月二十五舉行。但是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臘月二十三謝灶,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

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總之,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就是所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

麥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來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惡言惡語,隻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隻能說個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軟”這一套人世生活經驗,也用在了對灶神的供奉上。

祭灶時,酒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人把用酒糟去塗灶君稱之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讓他醉眼昏花,頭腦不清,少到天上打幾個小報告。因為酒是為了讓灶王爺喝得忘乎所以,暈頭轉向,所以祭灶神象征著祈求降福免災的意思。

有些地方謝灶的供物還會有清水、白米各一碗,這是表明灶君與這家人關係一清二白,如果灶君徇私,此二物帶回天上時就會變黑。還要幾棵帶尾葉的甘蔗,甘蔗有節,用作灶君登天的梯子;甘蔗有尾,祈求做事善始善終,有頭有尾。

南宋詩人範成大曾作了一首《祭灶詩》調侃祭灶神的民俗: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

在送祭灶君之時,要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進酒,此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金紙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

然後,還要焚燒一個用篾紮紙糊的馬和一套黑紙袍、靴,是作為灶神上天和參見玉皇大帝時的坐騎和穿著。還要準備一點黃豆和幹草,作為灶神和馬長途跋涉所需的幹糧、草料。

相傳灶君不識字,有些人家怕他彙報時講漏講錯了話,還得為他準備一份《灶君疏》。這《疏》既然由這家人代筆,自然是隱惡揚善,盡揀好話寫了。也有圖省方便的,到街上買一張預先印好“疏”的黃紙代替。祭拜後把供品放在米缸裏,叫做“責缸”。

此外還要焚香、叩首,並在灶坑裏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麵上,並喃喃叮嚀“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之類的話,目的是祈禱灶王向玉皇大帝奏報這家一年來的種種善事,不要講壞話。

送走神明後,還要在正月初四或者除夕夜把眾神接回來,此之謂“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儀式相對簡單些,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重新粘貼新的灶君紙馬就行了。

接灶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會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回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隻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

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據有關資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灶神,同時安設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以迎新年福禧。

祭灶這天,坤寧宮設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燭供品,殿廷中設燎爐、拜褥。像民間一樣,在灶君臨升天彙報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麵前胡說八道。

祭灶時,宮殿監奏請皇帝到坤寧宮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禮。禮畢,宮殿監再奏請皇後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禮。

祭灶的禮儀是整個灶神傳說及祭祀風俗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因為它充分體現出了我國的神怪觀念。我國古人顯然認為,神仙不僅是可以溝通和控製的,甚至是可以戲弄的。

人們的娛神行為同時也是自娛,神仙在年節當前的時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一個影子,而是一同歡慶佳節的血脈相通的家人。

祭祀活動在敬神行為的背後,是以強化家族觀及民族觀為目的,也許這就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團結進取、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