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十股麻線遮股風,千股麻線過得冬。
十歲不成驢,到老是驢駒。
十鳥在樹,不如一鳥在手。
十隻指頭指指痛。
十榛九空。
十層單不如一層棉。
十丈深水易測,一個人心難探。
shǐ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不如無心。
使人錢財,與人消災。
使賬要忍,還賬要狠。
使憨狗子趕狼。
使重不使輕。
使死人,不償命。
使牲口要順不要狠。
使口如鼻,自老不失。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使多少食,撿多少蛋;使多少力,打多少糧。屎殼郎嫌螻扣黑,螻扣還有個花白扣。
屎殼郎識好糞。
屎殼郎誇孩兒香,刺蝟誇孩兒光。
屎殼郎會釀蜜,人家不養蜂啦。
屎坑板都有翻身日。
屎臭三分香,人臭不可當。
屎泡打人,不疼,氣死人。
shì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是姻緣棒打不散。
是草有根,是話有因。
是孬說不好,是好說不孬。
是勤就比懶好,是儉就比饞好。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是馬三分龍。
是馬還是騾,牽出溜一溜。
是人要敬,是鬼要送。
是人都有三分火。
是金便赤,是銀便白。
是老鼠就怕貓。
是親棒打不散。
是親必顧,是鄰必護。
是親三分向,是火熱似炭。
是親三不向,不親另一樣。
是親不共財,共財兩不來。
是神的歸廟,是鬼的歸墳。
是神要敬,是妖要斬。
是龍來去大海,是蛇草裏鑽。
是龍到處行雨,是蛇到處傷人。
是真難滅,是假易除。
是個螞蚱就會咬草。
是個癤子得出膿。
是鱉會扒沙。
是非自有公論。
是非難逃眾人口。
是非討散,婚姻討合。
是非隻為多開口,舌頭四兩有千斤。
是非隻為多開口,多言多語打破頭。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是路通北京。
是藝不虧人。
是癤子準得出頭。
是了就是了。
是風不過午。
是花比人俊,撕花醜似驢。
是火焉能用紙包?
是病不背醫,是官刁死民。
是大不服小,是官不服民。
是大還是大,是小還是小。世間人管世間事。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
世間洞明皆學問。
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
世事明如鏡。
世事皆先定,浮生空白忙。
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
世事要多知,香酒要少吃。
世事深如海,要得細思量。
世事如春夢。
世情看冷暖,人麵逐高低。
世態炎涼。
世上無錢難做人。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世上無鬼神,百般人做起。
世上沒有冤枉事,獄中哪裏有犯人。
世上哪有燒不熱的鍋。
世上由命不由人,由人誰受貧?
世上萬般愁苦事,無如死別與生離。
世上無鬼神,百事人做成。
世上無銀難做人。
世上難逢初一月。
世上沒有賣後悔藥哩。
世界萬事怎能全,可歎癡人愁不了。
世界人管世界人。
世路曲曲折折。
世五百歲人,枉作千年計。士先立誌。
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士農工商都是正業。
士用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仕途捷徑無過賊,上將奇謀是受招。
仕官不上車先行。市中無魚蛤蟆貴。
市中有貨方招客。視兄弟重,視財產輕。柿子老了皺著皮。試試並非受罪,問問並不吃虧。
試金以石,試人以財。逝去的時間,流去的水。事前不開腔,事後諸葛亮。
諸葛亮助劉備傳為神人
諸葛亮於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8歲喪父,他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當時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後來,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諸葛玄就投奔荊州牧的劉表了。
諸葛亮少年時代,曾經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他,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
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
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於是,諸葛亮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好久,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鳴叫?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裏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報告了司馬先生。
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人聽了諸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
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馬夫人反複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年紀小,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
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
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隻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曆曆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從16歲開始念《梁父吟》,後來,他常以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戰國後期傑出軍事家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隻有好友徐庶等名士相信他的才幹。
劉備依附於劉表時,屯兵於新野,諸葛亮的老師司馬徽與劉備會麵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隻有臥龍、鳳雛。”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當時的另一個名士龐統。
後來,諸葛亮被徐庶推薦到劉備那裏,劉備希望徐庶引諸葛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幾經周折,最後終於見到諸葛亮,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勢。諸葛亮陳說三分天下之計,令劉備聽後大讚,便力邀諸葛亮相助。從此,諸葛亮開始了他傳奇而精彩的一生。
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盡忠效力。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使得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的確可以與管仲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相媲美。
諸葛亮在漢中期間,利用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製宜地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保障了劉備北伐軍的物資供應。漢中當地人們生活好了,也招來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了發展,逐步達到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