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關於他的故事一直是民間茶餘飯後相傳的首選。在那裏就有很多地方的居民保留著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而形成的,後來曆經1000多年之久。
諸葛亮作為著名軍事家,得到了曆代兵家的認可。三國時期魏國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布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三國西晉時期著名史學家陳壽在斷代史《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唐太宗李世民與隋末唐初著名將領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時也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秦末漢初謀士、大臣張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韓信,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等九位曆代兵家尊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也寫了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我國軍事理論具有一定貢獻。除此之外,他在技術發明上也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過連弩等。
在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中,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隻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就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諸葛亮作為“智者”、“勤政者”的典範形象紮根於人們心裏,人們通過各種形式來研究他、歌頌他、崇拜他。曆代圍繞諸葛亮開展的有關政治、軍事、文化思想方麵的研究及以其故事為題材的文藝創作、民間傳說,形成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無不折射出傳統文化的理念、價值觀。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過一首讚譽諸葛亮的詩作《蜀相》,其中的後兩句這樣寫道: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句歌頌了諸葛亮集智、勇、忠誠等封建美德。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描寫成未卜先知的預言家,奇謀巧計的戰略家,口若懸河的外交家,高瞻遠矚的政治家,神出鬼沒的策略家,而且還是位呼風喚雨、腳踏七星的方士和超能力的奇人。
這些民間傳說,都是通過諸葛亮這個人物,反映出在生產力落後的封建時代,人們同惡劣的大自然搏鬥,同險惡的政治環境抗爭並取得勝利的一種希冀,以至於使諸葛亮成為人們心目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化身。以諸葛亮為題材的文化現象還在不斷發展、光大,紮根於群眾,流傳於四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事前沒計劃,臨頭沒辦法。
事到臨頭慌亂遲。
事雖小,不做不成。
事辦當時,話講當麵。
事要實幹,話要實講。
事怕挖根刨蔓,話怕三頭對麵。
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遝遝,沒完沒了。
事後才知事前錯,老年方覺少年非。
事在人為,物由人做。
事無三不成。
事無中人不圓。
事無不可對人言。
事不過三。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事不幹己不關心。
事不三思,終有後悔。
事大如天醉亦休。
事大事小,身到便了。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室無滯貨,不為潤屋。
shōu
收拾不清,吵鬧四鄰。
shóu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熟透的瓜,不知幾時落蒂。
熟草鞋不會打腳。
熟不拘禮,富而多文。
熟紅芋,破棉襖,莊戶人家兩件寶。
熟麵子打重板子。
熟則生巧,逸則生淫。
熟米不熟飯,糙米煮不爛。
shǒu
守口如瓶。
守口莫談人過短,自短何曾說與人。
守己須貴己,信人不疑人。
守什麼人學什麼人。
守住本分來過歲月,憑天理以度春秋。
守命安分,順時聽天。
守到雲開月自明。
守著矮人,莫說短話。
守著啥人說啥話。
守著大樹,草不沾霜。
守著畫匠,學會畫畫。
守著多大碗吃多大飯。
手大腳短,嘴勤腿懶。
手大遮不過天去。
手心手背都是肉,割去哪塊心不疼?
手長能著天,知識多了最方便。
手長的打手短的。
手長的當大哥。
手長衣袖短,腳瘦草鞋寬。
手不能提,肩不能挑。
手不抓屎,飯不得到嘴。
手不抓屎手不臭。
手不摸蟲,蟲不咬手。
手不摸紅,紅不染手。
手裏無錢,困死英雄好漢。
手裏有錢腰根壯。
手裏拿錢心裏知。
手閑長指甲,心閑長頭發。
手掌有肉,手背有骨。
手掌做得殺人刀。
手眼為活。
手當筆,地當紙,比我強的是老師。
手背朝下,方知求人之難。
手指朝裏不朝外。
手指不能做門栓。
手熟為能,熟能生巧。
手把好不如家夥妙。
手打燈籠不知腳下亮。
手冷才向火,心好不用齋。
手一雙,口一張。
手工手工,動手有功。
手麵看不見手背。
手眼要活,腿腳當先。
手穩口穩,到處安身。
shòu
受屈人常在。
受業者虧。
受寵若驚,居安思危。
受寵若驚
指人突然受到過分的賞識,心被震動,感到高興和不安。出自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盧承慶傳》。
當時有一個負責運糧的官員,由於糧船沉沒的事故,曾經受過處罰。盧承慶給他考績的時候,因此把他評了個“中下”,並且通知他本人。那人沒有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於是就這麼定了。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沉沒,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評為‘中下’恐怕不合適。”考慮之後,決定改評為“中中”,並且再通知他本人。那人也沒有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客套的話,又沒有什麼激動的神色。盧承慶見他這樣,非常稱讚,說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隨即又把他改列為“中上”。
《老子》上篇《道經》十三章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又說:“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形容驟然被寵,喜極而驚,因此就叫做“被寵若驚”。後來一般都說作“受寵若驚”。
受得苦中苦,才能甜上甜。
受不得苦,享不得福。
受不得煙熏,就成不得佛。
受恩深處須先退,得意深時便可休。
受恩不報非君子。
受了苦,大碗捂。
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之報。
受了一聲氣,免受千聲氣。
受了小人恩,終身報不盡。
受了一方香火,就該保佑一方黎民。
受人之祿,必當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獸惡其網,民惡其上。
獸醫多了治死牛。瘦毛驢子嗓門高。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瘦馬搭拉脖。
shū
叔是叔,伯是伯,山裏胡桃差一隔。蔬菜布帛,家常便飯。書讀千遍,其義自見。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書上有的我們學,書上沒的我們填。
書無百日工。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