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醫是以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為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我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係。
中醫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髒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係統論、控製論、分形論和信息論內容。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就已經基本形成,後來又產生了許多醫學著作。特別是被稱為“中醫四大名著”的古代中醫著作,更是極大地推動了中醫的發展。“中醫四大名著”既是中國人寶命全神的經典,也是養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母地。關於“中醫四大名著”的說法有很多,而我們則選取了影響巨大的《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條辨》四大中醫著作進行介紹。
《黃帝內經》分為《靈樞》、《素問》兩部分,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之一,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進行鬥爭的經驗總結。成書亦非一時,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於軒轅黃帝,代代口耳相傳,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本著作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本著作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本著作有人認為是漢代醫家所著,是借用道家陰陽、五行、養身學說以及天文曆法等內容,運用皇宮大內保存的曆代醫學方麵的資料以及當時人們在健康與醫學實踐上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醫學模式”,積極倡導重視預防及非醫學技術幹預的養身延年之術。
本著作介紹及論證了從生活習慣幹預到心理幹預、從經絡原理到經絡治病術、從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人體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藥物原則及注意事項等內容,是文獻可考證的我國現存最早的、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著作,所以被稱為醫之始祖。內容豐富廣博,被譽為綜合性百科全書。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共10卷,是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原著名為《傷寒雜病論》,但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