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餘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髒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複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揣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劂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係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髒,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人,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複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髒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係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解讀】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把天道驗證於人;善於談論古今的,必能把古事與現在聯係起來;善於談論別人的,必能與自己相結合。這樣,對於醫學道理,才可無所疑惑,而得其真理,也才算是透徹地明白了,現在我要問你的是那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的診法,使我有所體驗,啟發蒙昧,解除疑惑,能夠聽聽你的見解嗎?
岐伯再拜叩頭問:你要問哪些道理?黃帝說:我希望聽聽五髒突然作痛,是什麼邪氣致使的?岐伯回答說:人身經脈中的氣血,周流全身,循環不息,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留滯,凝澀而不暢通。假如寒邪侵襲在經脈之外,血液必然會減少;若侵入脈中,則脈氣不通,就會突然作痛。
黃帝道:有的痛忽然自止;有的劇痛卻不能止;有的痛得很厲害,甚至不能揉按;有的當揉按痛後就可止住;有的雖加揉按,亦無效果;有的痛處跳動應手;有的在痛時心與背相牽引作痛;有的脅肋和少腹牽引作痛;有的腹痛牽引大腿內側;有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腸氣積的;有突然劇痛,就像死了一樣,不省人事,少停片刻,才能蘇醒;有又痛又嘔吐的;有腹痛而又泄瀉的;有痛而胸悶不舒暢的。所有這些疼痛,表現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區別呢?
岐伯說:寒氣侵犯到脈外,則脈便會受寒,脈受寒則會收縮,收縮則脈象縫連一樣屈曲著,因而牽引在外的細小脈絡,就會忽然間發生疼痛,但隻要受熱,疼痛就會立止;假如再受寒氣侵襲,則痛就不易消解了。
寒氣侵犯到經脈之中,與經脈裏的熱氣相互交迫,經脈就會滿盛,滿盛則實,所以就會痛得厲害而不能休止。寒氣一旦停留,熱氣便會跟隨而來,冷熱相搏,則經脈充溢滿大,氣血混亂於中,就會痛得厲害不能觸按。
寒邪停留於脈中,人體本身的熱氣則隨之而上,與寒邪相搏,使經脈充滿,氣血運行紊亂,故疼痛劇烈而不可觸按。
寒邪侵襲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以致血氣凝澀而不散,細小的絡脈拘急牽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則血氣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
寒邪侵襲於俠脊之脈,由於邪侵的部位較深,按揉難以達到病所,故按揉也無濟於事。
寒邪侵襲於衝脈之中,衝脈是從小腹關元穴開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氣侵入則衝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鼓脈欲通,故腹痛而跳動應手。
寒邪襲於背俞足太陽之脈,則血脈流行滯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足太陽脈背俞與心相連,故心與背相引而痛,按揉能使熱氣來複,熱氣來複則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
寒邪侵襲於足厥陰之脈,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布脅肋而屬於肝,寒邪侵入於脈中,則血凝澀而脈緊急,故脅肋與少腹牽引作痛。
寒厥之氣客於陰股,寒氣上行少腹,氣血凝澀,上下牽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邪侵襲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使絡血凝澀不能流注於大的經脈,血氣留止不能暢行,故日久便可結成積聚。
寒邪侵襲於五髒,迫使五髒之氣逆而上行,以致髒氣上越外泄,陰氣竭於內,陽氣不得入,陰陽暫時相離,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陽氣複返,陰陽相接,則可以蘇醒。
寒邪侵襲於腸胃,迫使腸胃之氣逆而上行,故出現疼痛而嘔吐。
寒邪複襲於小腸,小腸為受盛之腑,因寒而陽氣不化,水穀不得停留,故泄瀉而腹痛。
寒氣侵入到小腸,小腸失其受盛作用,水穀不得停留,所以就後泄而腹痛了。熱氣蓄留於小腸,腸中要發生疼痛,並且發熱幹渴,大便堅硬不得出,所以就會疼痛而大便閉結不通。
黃帝問:以上病情,是通過問可以了解到的。那麼通過目視可以了解病情嗎?岐伯說:五髒六腑,在麵部各有所屬的部位,觀察麵部的五色,黃色和赤色為熱,白色為寒,青色和黑色為痛,這就是視而可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