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ɡū
姑娘穿藍衫——難(男)辦(扮)。
姑娘穿媽的鞋——老樣子。
姑娘打鬧——怕抓辮子。
姑娘當大媒——自己擔保。
姑娘的下巴——無須。
姑娘的心,天上的雲——哪有不變的。
姑娘嫌嫂醜——枉做惡人仇。
姑娘繡荷包——專心致誌。
專心致誌
表示思想集中,一心一意。出自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
奕秋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圍棋高手。他的棋構思巧妙,算路精確,在全國都找不到對手。
有很多人都想拜奕秋為師,向他學習棋藝。但奕秋認為圍棋是一門高智慧的藝術,一般人學不精,不願意招過多的學生。他從那些報名的人當中挑選了兩名最聰明的孩子,正式把他們招到門下。
奕秋對這兩個學生說:“從今天起,你們就跟著我學習圍棋。希望你們能夠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力爭能超過我的水平。這樣,我也就感到欣慰了。”
開始的時候,這兩個學生都差不多,進步都非常快,奕秋見了,心中暗暗高興。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兩個學生的水平卻慢慢拉開了距離。
原來,其中一個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總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聽奕秋講棋,而另一個學生坐在那兒,看起來雖然也在聽,思想卻開了小差,腦子裏總在想著其它亂七八糟的事情。有時候,他眼睛盯著棋盤,心裏卻在想:要是有隻天鵝飛過來,我就可以拿弓箭去把它射下來。天鵝肉不知道是什麼滋味,吃起來一定非常香……
他就這樣胡思亂想著,老師講了些什麼他根本就不知道。日子一長,他的成績自然就下降了。奕秋讓他同那個認真聽講的同學一起下棋訓練,他根本就不是對手,隻下了幾十步,就輸得一塌糊塗。
奕秋看他學習不專心,說了幾次也不起作用,就不想再費口舌了,於是就讓他回家去了。結果,他什麼也沒有學到,而他的那位同學後來則成為一名圍棋高手,被人們稱為“奕秋第二”。
姑娘坐花轎——頭一回。
姑嫂開磨坊——你推我也推。
姑子念經——老婆舌頭。軲轆車陷進淤泥裏——誤了。孤兒見親人——喜出望外。
孤拐號脈——外行。
孤廟裏的旗杆——獨一無二。
獨步天下
超群出眾,獨一無二,天下第一。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戴良傳》。
戴良是東漢初期的讀書人,年輕時就勤奮好學,名揚四方。他學識淵博,但性情怪僻,不同常人。有一天,他的朋友謝季孝問他:“老兄,你自以為天下誰可與你相比?”
他昂然答道:“我就像孔子、大禹一樣,獨步天下,有誰可比!”謝季孝雖了解他的不凡,但總覺得這話似乎說得過了頭。
其實,戴良並非空口說大話,他確實懷有遠大的誌向,他的才學和他在當時擁有的聲望,足以使他成就一番事業。可是,他看不慣現實人事,決心超然世外,不問政治,官衙曾多次派人請他去作官,跑了一次又一次,實在把他跑煩了,便索性帶著妻子兒女,躲到江夏(今湖北省內)的深山裏隱居起來,一直到老死。
孤樹上的知了——自鳴得意。
孤雁出群——總在前頭。箍漏鍋的搖頭——定(釘)不得。(河北)
箍桶匠的本領——成方成圓。
箍桶找篾匠——認錯了人。
ɡǔ
骨縫裏的肉——兩麵受硬的氣。
骨頭卡在喉嚨頭——不吐出來不舒服。
骨頭裏熬油——沒有多大指望。
骨頭塞在喉裏——不吐不快。古典演奏——老調重彈。
老生常談
“老生常談”比喻沒有新意的言論。出自《三國誌·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譚。”
三國時代,魏國有個人叫管輅,從小對天文學很感興趣,八九歲,便能在泥土上畫日月星辰,並能夠一一講述出來。長大以後,又對《周易》了解得非常透徹。他常常替人占卜,而且每次都非常靈驗。有一次,吏部尚書何晏將管輅請了去,尚書鄧颺也在座。何晏對管輅說:“聽說你能預卜先知,請你幫我算一卦,看我是不是有做三公(最高的官職,即司徒、司寇、司空)的希望。最近我經常夢見幾十隻青蠅飛到鼻子上來,怎麼也趕不走它們,不知是什麼原因?”
管輅說:“請原諒我直言,以前周公輔佐周成王,經常是坐著等待天亮,正是因為他的盡忠職守,才使成王國運興隆,各國諸侯才都擁護他,這完全是遵循天道的結果,不是卜筮可以說明的。現在你權高勢赫,而敬佩你德行的人少,畏懼你威勢的人卻很多,這並不是好現象。象書說,鼻的位置在天中,青蠅貼麵,主危。我希望你上追文王,下思尼父(孔子),這樣你就有希望做三公了,青蠅也可以趕走了。”鄧颺在旁邊聽了說:“我都聽厭了這些話,都是一般人最愛發的評議,有什麼新奇的呢?”
古董店裏的老鼠——碰不得。
古董販子——識貨。
古井裏插竹竿——清水光棍。
古老馬桶——口滑肚臭。
古廟裏的簽筒——任人抽。
古廟裏石像——老實(石)人。
古書堆裏的蛀蟲——咬文嚼字。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虛詞,譏諷文人咬文嚼字賣弄斯文,不講實際。出自宋·文瑩《湘山野錄》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準備拓展南京外城。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了,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
後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古戲裝——華而不實。 華而不實
比喻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內容。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
春秋時,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衛國,回來路過寧邑,住在一家客店裏。店主姓贏,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十分欽佩,悄悄對妻子說:“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來,一直都沒有找到。今天我看陽處父這個人不錯,我決心跟隨他。”
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離別妻子,跟著他走了。一路上,陽處父同店主東拉西扯,口若懸河,無話不談,店主一邊走,一邊聽。剛剛走出寧邑縣境,店主改變了主意,和陽處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納悶,問道:“你好不容易遇到這麼個人,怎麼不跟他去呢?你不是決心很大嗎?家裏的事你盡管放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