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見關公馬瘦,令左右牽來一匹馬,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即呂布所騎赤兔馬也。關公受之,再拜稱謝。曹操不解其意,問曰:“吾累送美玉、金帛,公未嚐下拜;今吾贈馬,乃喜而再拜,何賤人而貴畜耶?”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裏,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麵矣。”操愕而悔。

關公斬了顏良後,曹操對其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雲長為壽亭侯,鑄印送與關公,印文曰:“壽亭侯印。”對關公來說,這恐怕是最高禮遇了,但關羽看後,推辭不受,曹操猜出其中的情由,遂叫銷印匠銷去字,另鑄印文六字“漢壽亭侯之印”,這回關公欣然受之。

關羽滯留曹營期間,曹操先後送給他金銀綢衣、美女寶馬,並加其爵號,可謂用心良苦矣!但關羽心念劉備,一刻不忘。在探知劉備確切消息後,去意堅定,封金掛印,護送兄嫂,千裏走單騎,以實際行動,描畫了一個大大的“義”。

關公不殺曹操——思念舊情。

關公敗走麥城——吃虧全在大意上。

關公敗走麥城——不聽勸說。

關公的臉——紅到頭了。

關公的外號——紅臉大漢。

關公的眼睛——睜不開。

關公的胡須——美得很。

關公鬥李逵——大刀闊斧。

關公開刀鋪——貨真價實。

關公睜開鳳眼——要殺人。

關公捋胡——謙(牽)虛(須)。

關公賣豆腐——人強貨不強。

關公失荊州——大意。

關公舞大刀——拿手好戲。

關公降曹操——收不了心。

關公想起賣豆腐——憶話當年。

關公走麥城——一蹶不振。

關公走麥城——最後一著。

關公戰秦瓊——挨不上。

關公在曹營——心不在焉。

關公長癭——粗了脖子紅了臉。

關節炎遇到連陰天——舊病複發。

關進籠子的狗熊——團團轉。

關了大門演皇帝——自家看自家的戲。

關了大門做皇帝——妄自尊大。

關老爺賣馬——周倉不肯畫押。

關老爺赴會——單刀直入。

關老爺走麥城——倒黴啦。

關門打財神——窮急了。

關門打財神——發足啦。

關門打狗——跑不了。

關門逮雞——不過多撲騰一會兒。

關門擠著鼻子——巧了。

關門賣疥藥——癢者自來。

關門起國號——自尊自大。

關門起年號——自己稱王稱霸。

關門養虎——虎大傷人。

關門掩著個耗子——急(擠)死了。

關門捉雞——難道你能飛了?

關起門來打要飯的——拿窮人開心。

關起門來打陰陽——不懂後世。

關山坡賣布——鬼扯。

關上門的煙鋪——不掛火。

關勝鬥李逵——大刀闊斧。

關爺廟的旗杆——獨根兒。

關羽放曹操——念舊情。

關羽過江赴會——單刀直入。

關羽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關雲長不殺張文遠——念舊情。

關雲長打秤砣——硬人幹硬事。

關雲長封侯——身在曹營心在漢。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關雲長守嫂嫂——情義為重。

關雲長說《三國》——光說過五關斬六將,不說走麥城。

關門起鬼號——出鬼點子。

關著門捉鬼——膽子不小。

關住門踩高蹺——隻知道自己高。

關住門放屁——偷偷地消氣。

關住門抓雞——十拿九穩。

關住門罵皇上——不起作用。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

觀世音下凡——有救。

觀音菩薩——年年十八。

觀音菩薩救父感天動地

那是在東漢時,隨著佛教的傳入和佛經的翻譯,印度佛教的各種學說和各種信仰也相繼傳入我國。

在西晉時,佛教譯經高僧竺法護譯出了《正法華經》,其中有一品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此經中,對在古代印度觀音救難信仰進行了完整地表述:

若有眾生遭億百千垓困厄患難,苦毒無量,適聞光世音菩薩名者,輒得解脫,無有眾惱,故名光世音。

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難可限量,光光若斯,故號光世音。

光世音菩薩遊諸佛土而普示現若幹種形,在所變化,開度一切,是故族姓子,一切眾生鹹當供養觀世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把觀世音慈悲救難的能力、方法、效果,以及眾生如何回應等都明確而簡練地表述了出來。

在當時,我國傳統宗教文化中正好缺少一位熱切關注人類現實生活,並以平等解救一切眾生苦難為誌願的神靈。而且,當時我國正經曆著長期的戰亂,老百姓強烈需要一位能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而且具有神力的人物,能立即救他們出離苦難的境地,撫慰他們惶恐受傷的心靈。

就這樣,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翻譯出來後,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很快就在老百姓中獲得了強烈的回應。人們不但在心理上很快接受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這種外來的信仰,而且在現實生活當中也開始實踐這種信仰。人們以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為主,為觀世音菩薩造像、禮拜、供養、誦經、念咒等修持方式也日益流行起來。

傳說,那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繼位了。當時,楚國有個不成文的風俗,楚國如果5年不發動戰爭奪其他國家的土地,君主死後無臉見先王。

於是,楚莊王經過3年準備,在排除宮廷異己,又平定南部叛亂,解除後顧之憂後,繼父輩之誌開始經略中原,準備與晉國決戰,以雪他的祖父“城濮之戰”戰敗之恥。

就在楚軍首戰勝利的那天,農曆二月十九日晚上,楚莊王的夫人寶德娘娘夢見吃了一個明晃晃的月亮,並生下一個美麗的女孩,這是她的第三個女兒。

在女孩一出生,身體就自然帶著淡淡清香,而且有五色祥雲覆蓋在王宮上,天地發生震動,異香充滿王宮,滿山遍野一片光明。許多吉祥美麗的鳥兒都飛來祝賀,從天上傳來陣陣美妙的音樂。

楚國人看到這般景象,感到非常詫異,興奮地說:“我國有聖人出生了!”

楚莊王的大女兒叫妙顏,二女兒叫妙音,因為三女兒出生時天降祥瑞,便給三女兒取名叫“妙善”。

妙善天生聰慧過人,端莊秀麗的她深得父母喜愛。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不知不覺妙善公主已長大成人。妙善16歲那年,楚莊王與寶德娘娘商量,想為妙善招一駙馬接替王位。但是妙善公主卻不願意,她執意持齋修行,終身不嫁。

楚莊王因為妙善的決意生氣不已,便把妙善公主趕到後花園挑水澆花掃地,並不給她提供食物。其實楚莊王是想用這種辦法逼迫妙善打消修行的念頭。然而,饑餓和勞役並沒有改變妙善修行的決心。妙善以花葉為食,自甘其樂,反倒把這個地方看成是清淨修行的道場。

楚莊王無奈,隻好假意送妙善到白雀寺出家。當時白雀寺的住持叫惠真,楚莊王暗地裏指示惠真要設法難為妙善,促使她回心轉意。誰知道妙善生性堅強,在白雀寺受苦後求道的心變得更加堅固。

楚莊王非常憤怒,一氣之下,竟派人燒了白雀寺,想逼妙善出寺還俗。白雀寺化為灰燼,妙善並未因此還俗,而是來到火珠山上繼續修行。

妙善出家修行3年後,她的父王楚莊王突然得了一種怪病,病入膏肓。禦醫束手無策,百藥無效。最後,楚國的國師說:“大王的病隻有用親生骨肉的手和眼作藥引才能治好。”

楚莊王夫婦想,大女兒、二女兒因早已婚配而且兒女、駙馬阻撓不能舍身。於是,他們想起了三女兒妙善。3年前火燒白雀寺並不是真心要燒死她,是想逼她出寺還俗。誰知道竟然把自己最心愛的女兒燒死。想到這裏,夫婦倆不禁痛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