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充滿隱逸文化的菊花

關於菊花的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很多。早在2000多年前,漢代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裏記載了有關菊花的傳說故事。

據說河南南陽酈縣有個叫甘穀的村莊。穀中水甜美,山上長著許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從山上菊花叢中流過,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

甘穀村30多戶人家都飲用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歲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歲。漢武帝時,皇宮中每到重陽節都要飲菊花酒,說是“令人長壽”。

關於菊花的詩歌,最早的大概要算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了。在這裏,菊花代表了詩人高潔的品質。

屈原這位自稱“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千古第一詩人,在被放逐途中,為表達自己高貴的愛國情操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堅貞品質,餐秋菊之落英,吟出了不朽的傑作《離騷》。

“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曹植,在其膾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賦》中,有這樣的句子:

其形也,翩若驚鴻,宛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

曹植用菊花比喻裙裾飄飄、翩然飛舞的洛神的榮光鮮麗,寫盡了洛神的風度和氣質。

晉宋之際的思想家、文學家陶淵明,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脫的風格,菊花從此便有了靈性。陶淵明在《飲酒》一詩中這樣寫道: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道出了多少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真諦!

一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了,他在《不第後賦菊》詩中這樣寫道: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其帶有明顯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裏,菊花成了飽經滄桑的勇敢堅強的鬥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清寒,燕子雙飛去。”以寫小令見長的北宋富貴詞人晏殊賦予菊花悲涼的風格。

無獨有偶,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也有這樣的句子: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芳林醉,總是點點離人淚。

滿地凋零的菊花為劇中主人公的離情別緒做了襯托和渲染,菊花成了傷感意境中的代表景物。

菊花,在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的筆下往往成了寄托情思的對象。有思念遠方丈夫,顧影自憐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還有哀歎個人命運,抒寫國破家亡的深悲劇痛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代表著我國古代小說藝術最高成就的長篇巨著《紅樓夢》,更是對菊花有著細致的描寫。

清高孤傲、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所作的《問菊》、《菊夢》等詩篇,讚美了菊花的高潔品質,和菊花進行著心靈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如《菊夢》中寫道:

登仙非慕莊生夢,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在這些詩句中,菊花為塑造林黛玉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樣的菊花,因不同的人來觀賞、來品味,自然便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和風格了。

九月的老石榴——肚子疙瘩點子。久旱得雨——喜出望外。

久旱逢甘雨——及時。韭菜抖麻線——亂透了。

韭菜包子——從裏往外香。

韭菜炒豆芽——一清(青)二白。

韭菜開花——到頂了。

韭菜麵孔——一吵(炒)就熟。

韭菜命——越割越嫩。

韭菜芽碰屋簷——老嫩。

韭菜葉子——又瘦又長。酒杯掉進酒壇裏——罪(醉)上加罪(醉)。

酒杯裏泡木耳——發不大。

酒杯裏洗澡——得罪(醉)小人。

酒缸邊搭床鋪——醉生夢死。

酒壺裏吵架——胡(壺)鬧。

酒壺裏翻筋鬥——胡(壺)鬧。

酒肉的朋友——好景不長。

酒肉和尚菜道士——豈有此理。

酒肉交朋友——全靠吃喝。

酒壇裏的菩薩——醉鬼。

酒壇裏洗澡——得罪(醉)人。

酒醒不見牛肉——悔之晚矣。

酒糟鼻子不吃酒——枉擔其名。

酒桌上拜把子——幫兄幫弟。

酒醉說實話——醒了後悔。

jiù

舊棉花套子——非談(彈)不可。

舊瓶裝新酒——古為今用。臼窩對臼錘——石(實)打石(實)。舅舅打外甥——一言不發。

舅老爺請客——奉陪到底。救護車響鈴——性命交關。

救火沒水——幹著急。

救火踢倒了煤油罐兒——火上澆油。就地搓繩——隨坡溜。

就坡下驢——正相當。

就湯下麵——投方便。

jū

鋦碗的戴眼鏡——找岔(碴)兒。

jǔ

舉手放火,收拳不認——無賴。

舉重比賽——斤斤計較。

jù

巨輪出港——上海。

巨木猜字——水到渠成。苣麻菜包餃子——苦心。

苣麻菜喂鴨子——苦大嘴兒。劇團裏的笛子——心眼多。

劇院裏挑媳婦——人家不願意。鋸——你有來我有去。

鋸倒大樹捉老鴉——白費心思。

鋸了牛頭砸瓦罐——兩樣俱傷。

鋸了嘴的葫蘆——不言不語。

鋸子鋸掉爛木頭——摧枯拉朽。

摧枯拉朽

摧:摧毀;枯:幹萎的草幹;朽:朽爛的樹木。比喻敵人大勢已盡,像枯朽的樹木,很容易摧毀。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甘卓傳》。

公元318年,琅屘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兄弟的支持和擁護下,建立東晉王朝。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後來,由於晉元帝司馬睿抑製王氏勢力,王敦便暗地裏圖謀起兵反叛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