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

子路之死

子路的原名叫仲由,子路是他的字。他是魯國泗(sì)水人,比孔子小9歲。子路愛好拳腳武術,早年間他常帶著一把劍,四處行俠仗義。他曾經衝撞過孔子,孔子以禮教來教化他,後來子路心悅誠服心悅誠服:由衷地高興,真心地順從。指真心實意地服從或佩服。地穿上儒生的衣服,拜孔子為師。

子路對政治特別感興趣,向孔子詢問為官的訣竅(qiào)。孔子說:“做官就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親自體驗,努力實行。,為老百姓做出榜樣,還要勤政愛民,解民所憂。”子路點頭讚同。

後來子路果然當了官,替衛國大夫孔悝管理封地。當初,衛國國君衛靈公寵愛一個叫南子的妃子,衛靈公的太子蕢聵(kuìkuì)得罪了南子,害怕被加罪而逃到了宋國。衛靈公去世後,南子想立公子郢(yǐnɡ)為國君,但公子郢卻推讓說:“蕢聵的兒子輒(zhé)還在衛國呢,他應該繼位為國君。”於是衛國人就擁立輒當了國君,就是衛出公。衛出公即位後,他的父親蕢聵仍然一直住在宋國,被禁止進入衛國;蕢聵聯合孔悝發動叛亂,想要奪得君位。

蕢聵偷偷混進衛國後,率領他的支持者突然襲擊衛出公,衛出公措手不及,隻得逃到魯國,蕢聵就這樣即位為衛莊公。

孔悝跟隨蕢聵叛亂時,子路正在孔悝的封地內,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即騎上快馬向國都飛奔而來。迎麵碰上了從城裏出來的子點,子點說:“衛出公已經逃出衛國,城裏麵亂得一團糟,你進去幹什麼?還是趕快回去吧。”子路說:“我是孔悝的家臣,既然拿了他的俸祿俸祿(fènɡ lù):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當然要盡到做巨子的責任。”於是跟隨一個使者混進了城。

子路找到蕢聵的住處,蕢聵和孔悝正坐在高高的台子上慶賀政變成功呢。子路上前對蕢聵說:“孔悝背叛先君,您怎麼會任用這樣的人?請讓我將他殺死。”蕢聵哪裏會讓子路殺掉幫他奪權的有功之臣呢?於是子路便要放火燒掉高台。蕢聵連忙命令衛士殺死子路。

衛士們一起進攻子路,子路當然招架不住,衣服都被割破了。子路大喝一聲,跳到一邊說:“君子不會讓帽子掉在地上,就算是臨死之前也要先戴正帽子。”說完係好帽帶,戴正帽子,從容不迫(pò)地被殺死在高台之下。

子貢善辯

子貢的原名叫端木賜(cì),子貢是他的字。他是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著名的一個弟子。

子貢伶牙俐齒,能言善辯,說起話來口若懸河,就連孔子也常常被他辯得理屈詞窮理屈詞窮:理由站不住腳而無話可說。。

齊國的貴族田常打算發動叛亂,當齊國的國君,但又害怕齊國大臣的勢力,所以就準備攻打魯國,借機提高自己的地位。孔子擔心祖國受到戰難,就派子貢出去遊說遊說(shuì):古代叫做“說客”的政客,奔走各國,憑著口才勸說君主采納他的主張,叫做“遊說”。齊國的國君,阻止這場戰爭。

子貢到了齊國,麵見田常勸說道:“你現在要掌握權勢而派兵攻打魯國,是犯了個大錯誤,人們常說國家的憂患在內部,就進攻強大的國家;憂患在外部,就進攻弱小的國家。現在您的憂患在內部。聽人講您三次求封,三次都被國君拒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大臣挑撥你和齊王的關係。如今您要攻打弱小的魯國肯定可以打勝仗,擴大齊國的領土,這就使國君更加驕傲自大,使大臣更加自以為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形容主現,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可這對您又有什麼好處呢?君主驕傲以後會隨心所欲,大臣們自以為是就會忙於爭權奪利。如果這樣,您在齊國的處境就不好了。我勸您不如放棄魯國,去攻打強大的吳國,攻打吳國不能馬上取勝,戰士們戰死在疆場上,大臣們在國內的地位肯定日益衰落,君主逐漸被孤立起來,那麼你就很容易可以控製齊國的大權。”

田常聽後很高興接受了子貢的建議,並派子貢遊說吳王出兵救援魯國,這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攻打吳國了。

子貢於是來到吳國,遊說吳王夫差救援魯國。子貢說:“隻要您出兵救魯,那麼一來可以在諸侯中博(bó)取一個保護弱小的好名聲,二來魯國感謝吳國必然會送禮物,而且吳國還可以防止齊國的擴張。”夫差讚許讚許:認為好而加以稱讚。地點頭,隻是擔心鄰近的越國會趁機東山再起,於是答應子貢先攻伐越國再進攻齊國。

子貢說:“越國隻是一個小國,您如果不趁魯國尚未被攻破去救援魯國,那麼齊國攻破魯國後,勢力就要大了,到那時恐怕想再進攻齊國也力不從心力不從心:所具備的力量不足以實現心中的目標。心裏想做但是力量夠不上。了。如果您實在不放心越國,那我這就出使越國,讓他們也出兵救魯,以解除您的後顧之憂。”吳王夫差非常高興,派遣子貢出使越國。

子貢見到越王勾踐之後,說:“吳王夫差準備出兵攻滅越國,如果這樣,那越國就十分危險了。我勸您給夫差送上厚禮,再派兵隨同吳國攻打齊國,這樣吳王就會認為越國是真心的臣服吳國了。隻要吳國和齊交戰,您便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

勾踐當即答應下來,派大臣給吳王送去了厚禮。吳王收下禮品後立即放心地出兵救魯伐齊,使魯國免於兵災。這全是依仗著子貢的功勞。

子遊治武城

子遊是吳國人,比孔子小45歲。子遊跟隨孔子學習時,熟讀各種文獻典籍,並且善於實踐。

子遊完成學業後,做了武城的縣長。一天孔子帶領弟子出遊時路過武城,子遊來到城外迎接。正在他們互相問候的時候,城中傳來了一陣陣彈奏音樂、演唱詩歌的聲音,孔子說:“殺雞哪裏用得著宰牛的大刀?治理這麼一座小小的縣城還用得著禮樂教化嗎?”

子遊行禮回答說:“以前老師曾經對我們弟子說過:‘君子學習道理就應該愛護他人,小人學習道理就容易使喚使喚:叫人替自己做事。。’我既然跟隨夫子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把它應用在實踐之中。”

孔子聽後十分滿意,說:“各位弟子,子遊剛才講得很正確,我隻不過是說句玩笑話而已。”

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別人時,十分注意被教育的對象,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孔子:“聽到了我認為好的意見,就應該馬上照著做,這樣對嗎?”孔子馬上嚴肅地對他說:“不可以,你的父親和兄長都在,怎麼能自以為是地做事呢?你應該先聽聽長輩們的意見才對。”

過了幾天,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冉有,以同樣的問題請教孔子。孔子卻立即表示讚同地對他說;“對呀,聽到了好的意見,就應該馬上照著做起來才對。”

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公西華,看到孔子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很不理解,就問孔子說;“子路問您‘聽到好的意見,就馬上照著做嗎?’您回答說:‘有父兄在,不能自做主張。’可冉有問您同樣的問題,您卻說;‘應該馬上照著做。’為什麼先生對兩個人的回答完全相反呢?我對此感到疑惑不解。”

孔子對他解釋說:“冉有這個人平常做事縮手縮腳,謹小慎微,顧慮重重,我要鼓勵他勇往直前。所以要求他一聽到好的意見,就馬上學著做起來。而於路則不同,他很勇敢,但是卻比較魯莽,喜歡爭強好勝。所以我要使他冷靜一點,穩重一點,多聽聽長輩的意見,懂得適當的退縮也很重要。”

公西華聽了孔子的解釋,覺得老師這樣因人而易地處理事物,是十分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