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監察人間善惡的張灶王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予生活上的便利外,還有一個職責,就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

傳說灶神左右隨侍著兩神,一個捧著“善罐”、一個捧著“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

農曆臘月二十四這天,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作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是兄弟倆,哥哥個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張家哥哥拿手的活是搭建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裏都尊稱他為“張灶王”。

說來也怪,不管張灶王到誰家壘灶,要是遇到別人家有糾紛,他就會上去多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長此以往,左鄰右舍有了矛盾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張灶王整整活了70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就亂了套了,張家的畫師整天唉聲歎氣,愁眉不展,分外想念哥哥。

原來,這張灶王是張家的一家之主,家裏事都聽他吩咐,可是眼下大哥離開人間,弟弟隻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後來,張畫師終於想出了一個好點子。在第二年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也就是張灶王一周年祭日的那天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把兒子媳婦全家老小都引到了廚房。

大家仔細一看,都嚇了一大跳。隻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地顯出了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

正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時候,張畫師開口說:“我睡覺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呢!”

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

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

張家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

此後,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張畫師隻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慢慢地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

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我國是信奉多神的國家,在我國古代人們信奉的眾多神靈中,灶神在民間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諺說,“三祭灶,四掃屋”,指的就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神。

自灶神產生之日起,其職掌便與火或灶火毫無關係,他是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是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頂禮膜拜。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流傳著“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俗諺。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八佾》裏記載說,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釋人們“媚於灶”的原因時指出:“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意思是說,如果做了不對的事,上天自然會怪罪,無論找誰怎麼禱告都沒用。

為了求得心安,人們往往會認為隻要討好灶神,上天就不會知道自己做過的錯事。

約在東晉前,灶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因此古人認為,討好灶神,認真祭灶是非常嚴肅的事。基本上,灶神告什麼狀,天帝就會給你定下什麼懲罰。東晉道教學家葛洪,在他所著的道教經典《抱樸子·內篇》裏寫道: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說,誰要是得罪了灶神,嚴重的要少活300天,輕微的也要少活100天。試想,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日的壽命,這種懲罰實在是讓人畏懼。

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古籍《東廚司命燈儀》中也對灶神的職責形容說:

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

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3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3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kǎo

考生看榜文——都是先看自己,後看他人。

考試不用筆——口試。

kào

靠牆打狗——仗著一麵子。

靠著米缸餓死——懶得出奇。

kē

坷垃縫裏長青草——土裏生土裏長。科學家看手表——爭分奪秒。蝌蚪變蛤蟆——要說尾巴。

蝌蚪好看——偉(尾)大。

蝌蚪聚會——尾巴多。

蝌蚪找媽媽——看誰都不像。磕頭碰到蛋上——巧啦。

磕完頭撤供——不留神。瞌睡碰著枕頭——求之不得。

kě

可頭做帽子——剛剛好。渴死鬼——與我(餓)無關。

kè

刻舟求劍——心眼太死。 客房裏吹喇叭——有名(鳴)堂。

客廳裏掛驢皮——傻(啥)話(畫)。

客棧臭蟲——逢人就吃。課堂上打瞌睡——心不在焉。嗑瓜子嗑出個臭蟲——啥人(仁)兒都有。

嗑開的瓜子兒——明擺的人(仁)兒。

kěn

啃瓜皮的——沒好份兒。

啃過木瓜再吃沙梨——清心香甜可口。

kēnɡ

坑缸門口淌尿石——臭硬。

kōnɡ

空袋子——立不起來。

空肚羅漢——無心肝。

空殼核桃——沒人(仁)。

空口說大話——無憑無據。

空手進衙門——非輸不可。

空手走親戚——無理(禮)。

空心大樹——光圖虛名。

空心蘿卜耍外甥——哄人。

空蒸籠上鍋——爭(蒸)氣。

空中的雁,水底的魚——撈不著。

空中飛人翻跟頭——玩的是本事。

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

空中起樓——沒有基礎。

空中圖案——天花。

空轉的紡機——沒花頭。

kǒnɡ

孔夫子搬家——都是輸(書)。

孔夫子搬家——淨輸(書)。

孔夫子背書箱——裏邊大有文章。

孔夫子唱戲——出口成章。

孔夫子出門——三思而後行。

孔夫子穿西裝——表裏不一。

孔夫子的背包——書呆(袋)子。

孔夫的本行——吹鼓手。

孔夫子的弟子——都是閑(賢)人。

孔子小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先祖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來因為得罪了宋國的宰相而被殺,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魯國,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時,因為立了戰功,才被封為貴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縣城陬(zōu)邑的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