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4

迎刃而解

比喻主要的問題一解決,其他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刃:刀口。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杜預傳》。

晉武帝時,有一個名叫杜預的人。他學問淵博,見識廣遠,能文能武。當文官時,經常提出安邦理財的好建議;當武將時,率軍打仗屢建戰功。晉武帝時任鎮南大將軍,總督荊州一帶的軍事。

公元280年,杜預向晉武帝司馬炎建議,討伐吳國。他調兵遣將,出兵不過十天,就占領了長江上遊的許多城池;接著又用計活捉了吳軍都督孫欲等高級文武官員兩百多人。

當時有人認為吳國建國多年,有相當大的實力,不可能一下子將它徹底打垮。同時又正值酷暑,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何況河水又因暴雨而泛濫,對大部隊作戰十分不利。因此建議就此收兵,等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兵力攻打,其結果可能比現在進攻要好得多。

但杜預主張卻與眾人恰恰相反,主張乘勝前進,擴大戰果,不給吳軍以喘息的機會。他說:

“現在我軍連勝幾仗,軍威大振。以這種鬥誌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連吃敗仗、士氣低落的吳軍,繼續打下去,其形勢就像用利刀破竹子一樣,前麵幾節破了之後,後幾節隻要刀刃一進,無需用力竹子就順勢自然破開。”

後來,杜預領兵繼續前進,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他經過的地方,都順利占領,最後吳國滅亡了。

快刀斬亂麻——幹淨利索。

快鋸伐大樹——拉倒。

快鐮割麥子——齊茬。

快艇騰空——非(飛)洲(舟)。

快要熟透的柿子——長不長了。筷子戳藕——挑眼子。

筷子的一生——吃了飯就睡覺。

筷子夾骨頭——光棍三條。

筷子夾蒜苔——光棍對當棍。

筷子夾豌豆——一個個來。

筷子碰碗——常有的事。

筷子挑涼粉——光棍對滑頭。

kuān

寬釘耙搔癢——道道多。

kuānɡ

匡衡鑿壁——借光。筐裏挑瓜——越挑越差。

筐中捉蟹——十拿九穩。

kuánɡ

狂風吹翻打漁船——海南(難)島(到)。

狂犬咬日頭——枉費心機。

kuànɡ

礦工的燈——頂亮。

kūi

虧本生意——做不得。

kuí

葵花結子——心眼多。

葵花扭頭——向太陽。

kuǐ

傀儡能跳動——自有提線人。

kūn

昆侖山前搭戲台——背景高大。

kǔn

捆綁的夫妻——難成對兒。

捆住胳膊打大腿——都是自己身上的肉。

kùn

困鳥出籠——展翅高飛。

kuò

擴音器裏打噴嚏——響得遠。

L

lā

垃圾箱裏的東西——廢物。拉把孩子——緊上緊。

拉白灰的大車遇上傾盆雨——心急火燎。

拉大旗作虎皮——嚇唬人。

拉肚子吃補藥——白費勁。

拉弓不放箭——虛張聲勢。

拉了弦的手榴彈——哪個敢要?

拉犁沒牛馬來替——亂套。

拉滿勁的弓——這弦繃得緊緊的。

拉滿了的弓——不得不發。

拉磨的驢——瞎轉。

拉牛過橋——牽著鼻子走。

拉牛尾巴的人——倒退。

拉纖的喊號子——一股勁。

拉琴的丟唱本——沒譜了。

拉蝦過河——謙(牽)虛(須)。

拉洋車的抄把——大塌腰。

拉洋車的打天秤——拿不住。

拉著大車賣煎餅——貪(攤)得多。

拉著大車賣韭菜——隔(割)得多。

拉著狐狸當馬——奇(騎)怪。

拉著皇帝叫姐夫——攀高結貴。

拉著老牛上樹——難為人。

拉直牛角——白費力氣。邋遢和尚——沒好道場做。

lá

砬子滴水石開花——日久見功夫。

lá

喇叭當煙嘴——不對口徑。

喇叭倒吹——反調。

喇叭匠娶媳婦兒——自吹。

喇叭匠揚脖子——又起高調。

喇叭頭上搭手巾——抹號了。

喇嘛的帽子——慌(黃)啦。

喇嘛廟拉駱駝——過了關口了。

là

剌芭林裏的斑鳩——不知春夏秋季。辣椒棒敲破頭——火上加油。

辣椒烤火——熱得夠嗆。

辣椒麵捏關爺——紅人。

辣椒水點眼——多累(淚)。瘌痢跟著月亮走——沾光不小。

瘌痢頭——難替(剃)。

瘌痢頭撐傘——無法(發)無天。

瘌痢頭理發——難題(剃)。

瘌痢頭拍照——圖(禿)像(相)。

瘌痢頭上梁山——逼得無法(發)。

瘌痢頭做和尚——現成頭腦。臘肉骨頭——閑(鹹)閑(鹹)的。

臘肉上席——自不待(帶)言(鹽)。

臘肉湯下掛麵——有(油)言(鹽)在先。

臘月打雷——空想。

臘月的白菜——動(凍)了心。

臘月的大雪——鋪天蓋地。

臘月的鐮刀——閑掛。

臘月的門神——一個向東一個向西。

臘月的天氣——動(凍)手動(凍)腳的。

臘月二十三的灶王爺——要上天。

朱元璋家的灶神報喜訊

早期的灶神產生於人們對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為國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漢代,祭灶又被列為大夫“五祀”之一,並且灶神也被人格化,並被賦予新的功能。

民間傳統習俗說法,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的這天夜裏,灶王爺要上天宮,去向玉皇大帝作年終總結報告。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一年來這一家人是否敬老愛幼?是否勤儉持家?有沒有暴殄天物?有沒有浪費糧食?等等。

因為報告的好壞決定著一家人來年的吉凶禍福。所以,這一天黃昏以後,家家都要舉行祭祀灶神的儀式,是專為灶神送行的,體現了古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國宋代著名類書《太平禦覽》卷186引《淮南萬畢術》就說:“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東漢經學家鄭玄也在古代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禮記·祭法》裏注解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

這說明,至少在漢代,灶神已成為督察人間過錯,專向天帝打小報告,彙報人間善惡,能說人壞話的神了。一般家家戶戶都會貼年畫灶君,兩邊貼有對聯:

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宮降吉祥。

所以,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汙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

民間普遍認為灶王爺是和人們最貼近的神靈之一,因此一定要十分恭敬,絕對不能貿然敲打灶台。這個講究也是很有來曆的,因為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的母親就曾因不尊敬自家的灶神而吃了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