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5

一鼓作氣

原意是:打仗靠的是軍士們的勇氣。擂響第一次戰鼓,軍士們精神振奮,勇氣最為旺盛。後來比喻抓住時機,一股勁兒把事情辦成。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五年》。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大軍去攻打魯國。當時,齊國十分強大,常常欺負弱小的魯國,魯國人個個都感到很憤怒。魯莊公也覺得忍無可忍,就決定親自率兵抗擊,與齊軍決一死戰。

有個叫曹劌的魯國人聽到消息,就請求去見魯莊公,要為魯莊公出謀劃策。他的鄉親們勸他說:“國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們操心,你何必去插手過問呢?”曹劌說:“那些當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淺,不會有什麼好主意。”

魯莊公正為自己沒有個得力的謀土而發愁,聽說曹劌求見,忙把他請了進去。兩人交談了很久,曹劌了解到魯莊公很關心百姓,很得民心,就很高興地說:“憑這一點就可以和齊國人打一仗。”

曹劌要求魯莊公作戰時帶上自己,魯莊公也已了解到曹劌是個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就很高興地答應了,並讓曹劌和自己同乘一輛車。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鼓攻擊。魯莊公正要命令軍隊擂鼓反擊,曹劌說:“別忙,還不到時機。”齊軍第二次擂動戰鼓發動進攻時,曹劌仍然勸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見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都有些忍耐不住了,個個磨拳擦掌,士氣十分高昂。

齊軍見魯軍這邊一直沒有動靜,以為魯軍膽怯,就第三次擂響戰鼓,發動攻擊。曹劌這時才對魯莊公說:“現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於是魯軍也擂響了戰鼓,士兵們早已鼓了一肚子氣,個個像猛虎下山一樣,奮勇地撲向敵人。齊軍沒有料到這一著,結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終抵擋不住魯軍的攻擊,紛紛敗退。

魯莊公一見齊軍敗退,就要下令追擊。曹劌又攔住他說:“別著急!讓我觀察一下。”說完,他跳下車,仔細地看了看地上齊軍留下的車轍印子,又上車爬到車杆上,望了望敵人的隊形,說:“主公可以下令追擊了!”

於是魯莊公下令追擊,魯軍將士個個奮勇爭先,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

得勝後,魯莊公問曹劌:“敵人進攻我們,為什麼前兩次我們要按兵不動,而要等到他們發動第三次進攻時,你才讓我下令反擊呢?”

曹劌說:“打仗全憑士氣,齊軍擂第一次鼓的時候,他們的士氣正旺;到第二次擂鼓,士氣就減了一半;到第三次擂鼓時,他們的士氣已經衰落了。而這時我們才擂頭遍戰鼓,將士們士氣高漲,當然就會打贏他們。”

魯莊公又問齊軍敗退時為什麼不能立即追擊,曹劌說:“齊國是大國,兵力強大,我怕他們會有埋伏。我觀察了他們的車轍紛亂,隊形不整,才知道他們是真的敗退,可以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了,暗暗佩服,稱讚曹劌想得周到。

癩蛤蟆和牛比大小——脹破肚皮也沒用。

癩蛤蟆進葫蘆——收寶。

癩蛤蟆哭天——越哭越有情(晴)。

癩蛤蟆攔車——擋不住。

癩蛤蟆趴在鞭梢上——經不住甩燈。

癩蛤蟆趴在腳麵上——咬不著人,膩煩人。

癩蛤蟆爬到櫻桃樹上——淨想美滋味。

癩蛤蟆爬上花椒樹——麻爪。

癩蛤蟆爬香爐——硬裝大肚彌勒佛。

癩蛤蟆去爪子——活像個油饃頭。

癩蛤蟆上菜板兒——硬裝大塊肉。

癩蛤蟆跳到鼓石上——充起虎頭來。

癩蛤蟆跳到鞋麵上——冒充虎頭。

癩蛤蟆跳進螃蟹洞——招呼不了金槍銀夾,隻會自己慪氣。

癩蛤蟆跳井——嚇不倒誰。

癩蛤蟆跳門坎——過不去。

癩蛤蟆跳上金鑾殿——登峰造極。

癩蛤蟆吞蒺藜——吃了啞巴虧。

癩蛤蟆咬衣角——扯起來討厭。

癩蛤蟆咒天——越咒越晴。

癩蛤蟆撞大樹——幹鼓肚。

癩蛤蟆追兔子——一步趕不上,步步跟不上。

癩蛤蟆作蜇腳岩——任爬。

癩和尚——念不出好經來。

癩痢戴花——自說自誇。

癩痢頭兒子——自己的好。

癩驢拉磨——不打不走。

癩皮狗上炕——充啥人啊。

癩頭黿張嘴——等自來食。

癩子打架——怕從上麵來。

癩子戴鬥笠——活受罪。

癩子的頭發——稀物。

癩子跟著和尚走——前後有光。

癩子和尚搭伴走——互不沾光。

癩子爛了腳——不知醫哪頭。

癩子頭上抓癢——巴不得。

癩子長腳板瘡——上下都有問題。

癩子照鏡子——光對光。

癩子做和尚——少道手續。

lán

攔羊的打酸棗——捎帶活。欄杆上擺花盆——無地自容。

欄裏的肥豬——吃刀的坯子。藍靛缸裏打滾——脫不得白。

藍靛洗澡——一身輕(青)。籃子提水——沒有一處不是漏的。

籃子貯竹筍——自己裝自己。

lǎn

懶婆娘下地——慢慢來。

懶廚子辦席——不想跟你吵(炒)。

懶漢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懶家夥炸油條——沒有勁。

懶老婆上雞窩——笨(奔)蛋。

懶老婆坐轎——願上不願下。

懶驢上道——不拉就尿。

懶驢上磨——屎尿多。

懶牛耕田——不打不走。

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

懶婆娘的剪刀——掰不開。

懶婆娘的鞋後跟——提不起來。

懶婆娘煎豆腐——又得一塊:

懶小子不拉纖——順水推了。

順水推舟

“順水推舟”比喻看風轉舵或順應形勢行事。出自《元曲選·李逵負荊》:“你休得順水推舟,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杏花村有一個叫王林的人,以賣酒為生。老伴死得早,留下一個女兒,名叫滿堂嬌,年方十八,還沒有嫁人。

一天,賊人宋剛和魯智恩到杏花村喝酒,宋剛自稱是梁山泊頭領宋江,魯智恩自稱是花和尚魯智深。王林沒有見過宋江和魯智深,以為他們倆真是梁山上的好漢,便熱情接待,並讓女兒滿堂嬌敬酒。

宋剛要討滿堂嬌作壓寨夫人。魯智恩對王林說:“把你女兒與俺宋公明哥哥作壓寨夫人,隻借你女兒三天,第四天便送回來。”說著就要把滿堂嬌帶走。

正好李逵也下山遊玩,來到王林酒店喝酒,聽說宋江和魯智深搶走了王林的女兒,非常氣憤。李逵立即回山與宋江理論。

李逵回到山寨,見了宋江,連忙打恭道:“給哥哥道喜!”

宋江問道:“喜從何來?”

李逵道:“哥哥不是要討壓寨夫人麼?”然後指著魯智深說:“禿兒,這是你做的好事?”魯智深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李逵說:“原來這梁山泊有天無日,我恨不得砍倒這麵杏黃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