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豬拱地瓜——全靠嘴巴硬。

老母豬喝泔水——吹大泡。

老母豬喝水——失(濕)臉啦。

老母豬晃蕩尾巴——閑來消食。

老母豬進菜地——拉下臉就啃。

老母豬進土豆地——蔫拱。

老母豬啃槽——不抬頭。

老母豬啃缸沿——不嫌牙磣。

老母豬犁地——舍嘴拱。

老母豬攆兔子——精神可佳。

老母豬上戲台——大嘴說客。

老母豬睡在殺床上——閉著眼等死。

老母豬遇屠家——挨刀的貨。

老木中空——心不在焉。

老奶奶的發髻——輸(梳)定了。

老奶奶的針線筐——雜七雜八。

老奶奶納鞋子——年年老樣子。

老奶奶喂孫子——怕吃不飽。

老奶奶坐牛車——穩穩當當。

老娘哭兒——沒救(舅)了。

老牛板筋一塊——煮不爛,吞不下。

老牛吃草——兩邊掃。

老牛吃嫩草——吃了放小跑。

老牛吃抬筐——心裏有底。

老牛吃豌豆——不聲不響。

老牛倒嚼——細品滋味。

老牛的蹄子——兩瓣。

老牛抵牆頭——沒把勁使到正地方。

老牛掉進深泥潭——不能自拔。

老牛掉眼淚——有口難言。

老牛反芻——吞吞吐吐。

老牛筋——嚼不爛。

老牛拴在樹樁上——跑不了。

老牛拉車——不中用。

老牛拉車——慢慢磨。

老牛拉車——四平八穩。

老牛拉犁——一拉到底。

老牛拉破車——窮湊合。

老牛拉破車——鬆鬆垮垮。

老牛拉著磨盤轉——一個心眼。

老牛攆馬——望塵莫及。

望塵莫及

比喻在某一方麵遠遠趕不上別人,或遠遠地置後。出自《南史·孝義傳》:“吳慶之,字文悅,濮陽人也,寓居江興。宋江夏王義恭為揚州,召為西曹書佐。及義恭誅,慶之自傷,為吏無狀,不複肯仕,終身蔬食。後王琨為吳興太守,欲召為功曹,答曰:‘走素無人世情,直以明府見接有禮所以奔走歲時,若欲見吏,則是蓄魚於樹,棲鳥於泉耳。’不辭而退。琨追謝之,望塵莫及矣。”

吳慶之,字文悅,南北朝宋時濮陽人(今安徽省靈璧縣)。王義恭在揚州做太守的時候,曾請他擔任類似現在秘書的職務。後來王義恭因事被皇帝殺了,吳慶之覺得自己沒有輔佐的能力,就從此就不再出來做官。沒多久,王琨就任吳興(今浙江省吳興縣)太守,計劃請他做功曹(官名)。他便對王琨說:“我一向不懂得什麼事情,隻由於從前的太守很看得起我,所以才奔走了一些時候。如果你還要我做官,那簡直是把魚食放在樹邊,把鳥放在水裏。”吳慶之說完這話,也不告辭一聲,拔腿就走。王琨連忙跟在他後麵追趕,隻能看見前麵揚起的灰塵,然而已經趕不上他了。

老牛肉——煨不爛。

老牛死了——任剝。

老牛身上的毛——沒有數。

老牛推磨——累骨頭養腸子。

老牛頭進湯鍋——難熬。

老牛下河——先濕腳。

老牛飲水——大換氣。

老牌子鋼針——寧斷不彎。

老牌子牙刷——一毛不拔。

老朋友相會——話頭多。

老婆寄錢——濟南(男)。

老婆沒牙啃骨頭——光舔一點味兒。

老婆婆抱孫子——喜上心頭。

老婆婆吃火鍋——每況愈下。

每況愈下

況:因對比而明顯。說明情況愈來愈糟糕。出自戰國·莊周《莊子·知北遊》。

莊子是戰國時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一次,一個名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研究很透徹,特地去向他請教。見麵後,他問莊子:“你說的道究竟在什麼地方?”

莊子回答說:“道是無時不存、無處不在的,什麼地方都有。”

東郭子又問:“請您具體指明它在什麼地方,這樣我才能了解。”

“道在螞蟻洞裏。”

“道是很崇高的東西,怎麼會在這麼低下的地方呢?”

莊子見他這樣一時不理解,又說:“道在稻草裏麵。”

“怎麼在還要低下的地方呢?”

“道在瓦和磚裏麵。”

“啊,它在愈來愈低下的地方了!”

“在尿屎裏麵。”

東郭子見莊子愈說愈不像樣子,便不再問下去,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色。莊子這才嚴肅地解釋道:“你所提的問題,沒有提到根本上。我把道說得低下,才能證明它無所不在,什麼地方都存在。請讓我用檢驗豬肥瘦的方法來加以說明吧。一個名叫獲的人問市場的管理員:為什麼愈是用腳踏在豬的下部即腳脛上,就愈能檢驗出它的肥瘦來?回答說,因為腳脛是最難長肥的部位,這就叫做每下愈況。越是難長肥的地方,肥瘦就更明顯了。”

東郭子這才完全明白了這個道理,後來人們把“每下愈況”演化成為“每況愈下”。

老婆婆穿針——離得遠。

老婆婆串門——說閑話。

老婆婆的拐棍——扶人。

老婆婆的棺木——受(壽)財(材)。

老婆婆的臉——文(紋)縐(皺)的。

老婆婆喝豆汁兒——好稀(吸)。

老婆婆見麵——話家常。

老婆婆買雞——討價還價。

老婆婆摸雞母——終歸有蛋。

老婆婆燒香——求福(佛)。

老婆婆燒香——一片誠心。

老婆婆走路——搖擺不定。

老茄子——一包籽兒。

老人吃油條——全靠的磨勁。

老人哭子——不忍聞。

老三錯了罵兄弟——怪事(四)。

老山羊撒尿——稀稀拉拉。

老蛇鑽屁眼——多根腸子。

老師傅傳藝——現身說法。

老壽星插草標——倚老賣老。

老壽星的腦殼——肉頭。

老壽星的坐椅——四不象。

老鼠的眼睛——寸光。

老鼠掉到大海裏——失足不淺。

老鼠掉到磨眼裏——四麵折磨。

老鼠掉到水缸裏——好進難出。

老鼠掉進鐵桶裏——無縫可鑽。

老鼠洞裏放冰塊——冷酷(窟)。

老鼠逗貓——沒事(死)找事(死)。

老鼠給貓拜年——送貨上門。

老鼠給貓刮胡須——拚命巴結。

老鼠跟貓——背地裏恨得要死,見了麵怕得要命。

老鼠跟貓睡覺——練膽子。

老鼠拱棺材——死的出不來,活的要進去。

老鼠拱毛竹筒——死在這節了。

老鼠骨頭——小架。

老鼠管倉——越管越光。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老鼠會說話——成精啦。

老鼠嫁花貓——冤家變親家。

老鼠見了貓——骨頭酥。

老鼠見貓——跑為上策。

老鼠進洞——拐彎抹角。

老鼠進炕洞——窩火又憋氣。

老鼠進書箱——咬文嚼字。

老鼠看倉庫——好差使。

老鼠扛槍——窩裏橫。

老鼠啃菜刀——碰到刃上。

老鼠啃秤砣——無可奈何。

無可奈何

心中不樂意,但又毫無辦法。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西漢武帝時,對內實行鐵的手腕進行統治,對外連年戰火不斷,結果老百姓被逼得走投無路,怨聲載道。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紛紛起義。起義隊伍大到幾千人,小的幾百人,自立旗號,攻打城池,奪取武器庫,釋放死囚,殺死官員,在鄉裏搶劫富豪、救濟貧民,響應者不計其數。起義震驚了當時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們都很害怕,急忙派重兵鎮壓。然而,起義的隊伍卻越戰越勇,有不可阻擋之勢。

皇帝和大臣們恐慌了,隻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實行殘酷的殺戮政策,一下子殺了一萬多人,還殺了給起義軍運送糧食的幾千人。這樣,幾年後才捕獲了一些起義軍首領。但是,不僅他們又重新聚集起來,占領交通要道,襲擊官軍,聲勢甚大。統治者既恨又怕,對起義軍又毫無辦法。

於是朝廷又製定了《沈命法》,規定:對於成夥的盜賊沒有發覺的,或者已經發覺應捕獲而沒有能夠捕獲的,凡年俸祿在二千銀以下的官吏是主要責任者,一律處死。從這以後,小官吏怕殺頭,雖有農民起義者也不敢揭發。所以,農民起義軍隊伍越來越壯大。

老鼠啃碟子——滿口是詞(瓷)。

老鼠啃缸沿——不是詞(瓷)兒。

老鼠啃棺材——咬死人。

老鼠啃神龕——欺神滅祖。

老鼠啃書——字字句句往肚裏吃。

老鼠啃書本——不識半個字。

老鼠啃鴨蛋——幹骨碌不上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