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6
依依不舍的折柳相贈
我國民俗文化中,有各具特色的代表性負載物,柳就是其中之一。柳在漫長的文化進程中,融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之中,漸漸形成了送別文化和高潔文化。
俗話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對於古人來說,別離更是人生的一大悲事。因為古時交通不便,世事難料,誰也不知道此刻和自己告別的那個人,還能不能再見到一麵。
漢代發展出一種“折柳送別”的習俗。這大概是因為古代長安人送別時往往必經灞橋的緣故。灞橋多柳,柳又與“留”諧音,再加上《詩經》中楊柳依依不舍之情縈繞在人們心頭,古人就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從而發展成了我國獨特的折柳送別的文化,且曆代不衰。
麵對分別和傷感,才華橫溢的是人們往往出口成章,用憂傷的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而普通百姓或嬌羞的女孩們,則會默默折下一串柳葉贈給對方,取柳葉名稱的“留”意,希望對方能夠明白自己的心意。
男子在故友之間相送也會折柳贈送。有的時候,柳葉表達的不僅僅是依依惜別的心情,還有著希望對方像柳樹一樣,即使流落到異鄉也能生根發芽,心情如意。
更有人在異鄉想起已故或分別兩地的親友時,自知相見無望,就去這一串柳葉,靜靜懷念當年分別,兩人相送時對方的音容笑貌。斯人已去,剩下的隻有柳枝和滿滿的回憶。
“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的《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意思是說,昔日我離去的時候,楊柳還是垂然嬌媚的樣子。如今我歸來,卻隻剩空冷的雨雪了啊。這短短16個字,刻骨的離愁躍然紙上。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鼓角橫吹曲》中也有《折楊柳枝》,歌詞是: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楊柳就像一把溫柔的刀,細細弱弱,和和氣氣,初看時,滿眼隻是它柔嫩的綠和垂頭的溫和姿態,像是客客氣氣地在和百花鞠躬。滿樹的柳葉更是柔美,讓人想起美人的眉梢。
在人們的意識裏,柳樹蘊含著滿滿的回憶。看著它長長的枝葉,不禁讓人想起昔日時,自己為故人折柳的景象。
當時折下的那長長一串,柳樹早已經長出來了。過了這麼久時間,不知故人身在何方,現狀如何,過著怎樣的日子呢?於是,賞景的心情一下子就沉重起來,回憶和掛念惹人滿臉淚痕。
唐代的王昌齡是邊塞詩人,作為詩人,他總能敏捷地捕捉到世人的每一點微妙情緒。而多愁善感的王昌齡,更是以柳為對象,抒發離愁之苦。柳葉對王昌齡來說,早已是司空見慣了。
王昌齡不僅見慣了柳葉,還能從帶著柳葉的離人身上,思及送別者的惆悵心情,以至於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寫過一首《閨怨》的詩: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描述的是:剛剛新婚後不久的小妻子,到底還是年輕,未曾曆經人世滄桑的她似乎每天都滿心愉快,無憂無慮。春天到了,愛美的她細心打扮登上翠樓,無憂無慮地賞著春景,滿心歡喜。
突然間,她瞥見了街邊的楊柳。那柔嫩又熟悉的青綠色勾起了她的回憶。這正是昔日她淚眼婆娑折給丈夫楊柳枝的那棵楊柳啊!
睹物思人,如今的他身在哪裏,境況如何呢?悔不該要求他覓取封侯啊,如果他沒有遠離,功名利祿又算得了什麼呢?世間離別是常事,但此刻能寄托自己心意的,也隻有街邊這棵楊柳了。
在春秋時期,魯國便出了一個被孟子稱作聖人的柳下惠,他也是柳姓的始祖。柳下惠名獲,字禽,去世後被諡號為“惠”,因此被稱為柳下惠。《孟子》中提到柳下惠,並引用他的話:
柳下惠不羞君,不卑小官;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可見,柳下惠以其高潔的品質取得了人們的廣泛信任,後人也因而以愛柳來表達自己對高潔操守與純正品格的追求。
柳被視為高潔品質的表征物,在東晉的陶潛那裏得到了突出的體現。他以堂前的五棵柳樹自命,作《五柳先生傳》,以自喻不慕名利、忘懷得失的高潔品質。世人也因此稱他為“五柳先生”。
陶潛的《五柳先生傳》,使柳的高潔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有了準確的定位,成為“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高尚品格之象征。
我國曆史上還流傳下來一些頗具傳奇色彩的關於柳的典故和傳說。
在漢代,因軍紀嚴明,戰功突出,深得漢文帝刮目相看的名將周亞夫曾屯軍細柳營,後來“細柳營”因此成為軍營的別稱。這一別稱在後人的詩詞中廣泛應用,如王維的《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2-20)
隋煬帝開鑿運河時,沿汴河修建隋堤,並在運河兩岸及堤壩上大量種植柳樹。古代傳奇小說《煬帝開河記》中有如下精彩的描寫:
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於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船之人,護其蔭涼;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栽畢,帝禦筆寫賜垂楊柳姓楊,曰楊柳也。時舳艫相繼,連接千裏,自大梁至淮口,聯綿不絕。錦帆過處,香聞百裏。
這雖然屬小說家言,不過,縱觀史實,把柳樹栽植在運河岸上,還是可信的。
在古代,柳是詩詞中最常見的靜物之一。雖然在隋代之前,柳已經出現在古人的詩詞中,但是,柳在詩詞中的普及卻是在隋唐以後。
唐代是詩詞繁榮的時代,詠柳的詩也非常之多,以柳起興的詩就更多了,這也是我國柳文化的一個特點。唐代李白的《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這是寫柳與離別的一首上乘佳作。還有唐代詩人王之渙有送別詩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這裏的楊柳指的就是垂柳,而且也可以看出,當時折柳送別是如此之流行,以致柳自己都感慨地說人間別離多了。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更是盡人皆知了,後代竟譜成《渭城曲》而在民間廣泛流唱。
當然,作為春天植物最明顯的季相之一的“柳條吐翠”,自然是人們最常見的吟詠對象。其中吟詠柳的優美姿態和無限春光的代表性作品,當屬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了,詩寫道: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人高超的描寫技巧和豐富想象力,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代白居易還將柳作為其新樂府的題名,作雜曲歌辭《楊柳枝》,引起一時風氣,後人多相附和。詩寫道:
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陶令門前四五樹,亞夫營裏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黃金枝映洛陽橋。
依依嫋嫋複青青,勾引清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
唐代劉禹錫也作《楊柳枝》,“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後來,“楊柳枝”一詞竟同詩體“竹枝詞”一樣,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題材和形式。
老龍王搬家——厲(離)害(海)。
老龍王投江——死得其所。
老驢吃荊條——肚裏會編。
老驢打架——連踢帶扒。
老驢拉磨——光踏著自己的腳印打轉轉。
老媽媽吃豆腐——正合口。
老媽媽吃柿子——專揀軟乎的捏。
老媽媽吃甜爪——一百(掰)。
老媽媽當家——七扯八拉。
老媽媽紡棉花——慢使勁。
老媽媽貼餅子——兩麵派(拍)。
老馬不死——舊性在。
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
老貓尿屋簷——代代往下傳。
老貓上鍋台——熟路。
老貓燒須——倒黴。
老煤油桶——點火就著。
老綿羊的尾巴——翹不起來。
老廟裏的古鍾——遠近聞名(鳴)。
老蘑菇——跑(泡)啦。
老母雞——沒名(鳴)。
老母雞扒垃圾——找事(食)。
老母雞孵蛋——收收心。
老母雞下蛋不在原處——挪了窩啦。
老母雞啄土豆——全仗嘴硬。
老母豬剝皮——露骨。
老母豬吃獨食——隻顧自己的嘴巴。
老母豬吃黑豆——沒夠。
老母豬吃紅芋——是個拱勁。
老母豬吃苣菜——得意這一口。
老母豬吃芍藥——一肚子花。
老母豬吃西瓜——響(想)得脆。
老母豬吃糟食——酒醉飯飽。
老母豬蹭牆根——刺癢難解。
老母豬蹭癢癢——東搖西晃。
老母豬打架——光使嘴兒。
老母豬戴眼鏡——假充斯文。
老母豬的嘴——占上風。
老母豬翻筋鬥——全憑嘴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