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也很重視唐太宗個人的品德修養。他曾引用荀子的話勸諫唐太宗說:君主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托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牢記在心,並用這句話告誡太子,讓他永遠不要忘記。
最著名的,是魏征關於忠臣和良臣的見解。有一次,唐太宗聽信讒言,批評魏征包庇自己的親戚,經魏征辯解,唐太宗知道自己錯了。魏征趁機進言道:“我希望陛下讓我成為一個良臣,不要讓我做一個忠臣。”唐太宗驚訝地問:“難道良臣和忠臣有區別嗎?”魏征說:“有很大區別。良臣擁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名聲,子孫相傳,千古流芳;忠臣得罪被殺,君主得到的是一個昏庸的惡名,國破家亡,忠臣得到的隻是一個空名。”唐太宗聽後,十分感動,他連聲讚美,並賜給他絹五百匹。
唐太宗把魏征看做是最好的諫臣,魏征也確實起到了重要的監督作用。魏征死後,太宗十分痛心,無限感慨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正衣冠;用曆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衰的道理;用人做鏡子,可以看到自己的過錯。現在魏征逝世,使我失去了一麵鏡子。”
文治武功一代明君
隨著國內政治經濟形勢迅速好轉,國力逐漸增強,唐太宗為建立強盛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國,開始了統一邊疆地區的戰爭。
唐太宗首先征服的是當時對唐朝威脅最大的東突厥。在與東突厥初期的戰爭中,唐中央的軍隊實力還不能戰勝東突厥。一次東突厥首領頡(jié)利可汗親率20萬騎兵攻到長安城下,唐太宗設下空城計,憑借著自己的機智和勇敢,沒折一兵一卒,便退去了20萬突厥大軍。
此後,經過唐太宗所進行的一係列改革,唐朝國力大增,漸漸地在與東突厥的戰爭中占了上風。唐太宗采取遠交近攻的方針,扶持頡利可汗的反對勢力,牽製頡利可汗,並積極備戰,與曾經臣服於東突厥的強大勢力薛延陀部建立聯盟,造成了南北夾擊東突厥的有利形勢。同時,唐太宗又設下離間計,利用東突厥貴族的內部矛盾,拉攏和頡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歸唐,為唐太宗提供了裏應外合的有利戰機。公元629年,唐將李靖夜襲陰山,大敗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滅掉東突厥。當地各少數民族勢力紛紛歸附,從而統一了北方邊境。
之後,唐太宗又相繼派兵收複了吐穀渾、高昌、焉耆、龜茲(jūn zī)等地區,並在龜茲設立了安西都護府,重新恢複了對西域地區的統治。唐朝的西部和北部邊境重新得到了鞏固和擴大,也使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重新得到了暢通,加強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在利用戰爭以軍事打擊震懾的同時,唐太宗又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不強行改變這些少數民族原來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並任命原來的首領擔任各級官職,管理本地區或本部的人民,同時還送給他們農具耕牛等物品,幫助他們發展農牧生產。
此外,唐太宗還通過和親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同唐朝的聯係和團結。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將農耕、紡織、建築、造紙、製筆、釀酒、冶金以及農具製造等技術帶入西藏,對吐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加強了吐蕃與唐朝的聯係。
同時,唐朝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也越來越頻繁。亞洲、非洲地區許多國家不斷有人來唐朝訪問,當時的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唐太宗對中外交往采取了積極友好的態度,專門設立鴻臚(lú)寺接待各國使者,設立商館以招待外商,那時和唐朝交往的國家達到70多個。外國商人進入中國後,唐政府允許他們長期居住,還可以和中國人通婚。這一時期,胡椒、菠菜、鬱金香、天竺幹薑等植物相繼從波斯(今伊朗)和印度傳入中國。玄奘(zànɡ)到天竺帶回了大量的佛教經典,並將其譯成漢文,玄奘取經的故事後來還成為《西遊記》的素材。其他宗教如景教、回教、摩尼教等也在此時傳入中國。
同樣,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紙張等也在此時傳入西方,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就是在貞觀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和非洲,對西方文化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唐朝高度發達的封建文化也深深影響了當時的世界,尤其對朝鮮、日本的影響更大。公元645年,日本廢除氏族製度的“大化改新”,吸收了均田製、租庸調製、官製、府兵製以及刑律等等,建立起了完備的國家機構和製度,大大促進了日本的封建化進程。
唐朝對世界的影響非常深遠,直到現在,很多國家華人聚居的地方還被稱為“唐人街”。
唐太宗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君主。他精於弓馬,擅長詩書,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皇帝。
當時李淵在晉陽起兵時,李世民就曾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李淵建立唐朝後,李世民便擔負起統率三軍征代各地割據勢力的使命,為李氏王朝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汗馬功勞:原指戰場上立下戰功。今泛指貢獻、功績。。李世民對弓馬特別精通。後來登基做了皇帝,他嫻熟的騎射技術仍然不減當年。昭陵六駿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馬成癖與他馳騁戰場的真實寫照。
唐太宗還是個詩人、文學家和書法家。他所寫的詩文,被編入《全唐文》和《全唐詩》中,其中就有文七卷、賦五篇、詩一卷六十九首,代表作是《帝範前後序》、《金鏡》。唐太宗非常喜歡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xī)之的書法,最為擅長的是飛白書法。唐太宗還十分重視對書法的鑽研,他寫的《筆法論》、《指法論》、《筆意論》等,對書法也有指導作用。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使得貞觀時期出現了一場書法革新運動,統一了南北朝以來南師王帖、北師魏碑自立門戶的局麵,使王書成為全國書體的正宗。
不可否認,唐太宗是中國曆史上眾多皇帝中少有的明君,但在貞觀後期,唐太宗還是出現了驕傲和自滿情緒,思想和行為逐漸發生了變化,封建帝王的貪欲和專製本性越來越多地在他身上體現出來。
到了晚年,唐太宗還滋生了乞求長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迷戀方土煉製的金石丹藥,結果因服食金石丹藥過多,中毒暴亡,享年5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