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還嚴厲禁止厚葬和奢侈行為,因而逐漸形成祟尚節儉的風氣,出現了一大批以節儉聞名的大臣,這就減輕了國家和人民的負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為休養生息、社會安定創造了條件。李世民還特別重視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

當時,由於長期戰爭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經濟破敗、民戶凋殘。麵對這種困境,唐太宗一方麵大力提倡戒奢祟簡,節省開支;另一方麵又積極地推行輕搖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農民得以逐步恢複生產,重建家園。他全麵推行、推廣均田製,招撫失去逃亡的農民,給他們土地,鼓勵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為解決耕地不足的問題,他一再縮減苑囿(yòu)占地麵積,以增加農民耕地。由於均田製得到貫徹、推行,貞觀年間的農民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發展。為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碰到自然災害,李世民還下令減免租賦,同時還大力倡導興修水利,以增強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在經曆了隋末農民起義,地主軍閥混戰和唐朝統一天下的戰爭後,全國勞動力普遍缺乏。為了增加人口,唐太宗下令將男女結婚的年齡提前,規定男20歲、女15歲就可以結婚,並把婚姻和戶口的增加列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一個標準。這就迅速增加了全國戶數,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由於唐太宗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農業發展的積極措施,使社會經濟很快得到了恢複。貞觀初年,中原一帶還是“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到貞觀中期,中原出現了牛馬遍野、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升平景象,成為太平盛世。由於社會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日益顯著,並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以人為鏡從諫如流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的名言。唐太宗作為一個擁有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能夠做到虛懷若穀虛懷若穀:形容十分謙虛,能夠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諫如流,是中國曆史上比較少見的。他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且將相和睦,同心輔政。貞觀時期君臣的所作所為,成為後世稱頌的楷模。

由於唐太宗虛心納諫的開明作風,使朝廷中出現了一大批敢於直諫的大臣。貞觀前期著名的有魏征、王圭(ɡuī)、杜如晦、房玄齡等;後期著名的有馬周、劉泊、褚遂良等。這些人對當時的政治形勢起了良好的作用,其中最傑出的當數魏征。

魏征在天下紛亂的時候,曾經感到茫然而出家當了道士,舊日的好朋友,隋武陽郡的郡丞元寶藏起兵反隋後,請他出山,掌管軍中的文書,瓦崗軍的李密極為賞識魏征的才華,也把他請去掌管軍中的文書。後來李密的瓦崗軍與據守洛陽的隋朝大將王世充展開生死搏鬥,結果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起義軍想速戰速決,反而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襲,徹底擊敗。李密不得不率殘部投降李淵,不久又在洛陽一帶招撫舊部,重新起兵,反對李淵,兵敗被殺。被魏征招撫李密的舊部徐世勣在征得了李淵的同意之後,以國君之禮葬了李密。魏征則為李密撰寫了《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把他比作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評價李密,竟不怕李淵的追究,而能實事求是地描述李密的一生。魏征的這種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讚揚。

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既有才華又有才能,就把他找來,封他為太子洗馬,負責管理圖書經籍。魏征雖有文名,實際上並未發揮多大的作用,而他給李建成提過很多對付李世民的建議,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召見了這個有才華的魏征,並責問他說:“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係呢?”魏征理直氣壯地回答說:“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建議,就不會遭到今天的下場了,我忠於李建成,沒有什麼錯的。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舉出了管仲射小白的曆史故事,自己更不能顯得連齊桓公小白重用仇人管仲的氣度都沒有,就赦免了他,並封他做掌管太子文書的管事主簿,至此魏征結束了他轉來跳去的更換主人的生涯,開始了他一生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時代。

李世民即位後,將魏征封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唐太宗任命魏征為諫議大夫,表現了唐太宗對他的才能的認可和對他本人的信任與尊重,後來又把他提升為尚書丞,就更能使他隨侍左右,時時處處提醒規勸皇帝了。

貞觀初年,唐太宗雖然已經做了皇帝,但社會矛盾仍然十分尖銳,特別是在地主階級內部,還存在著對唐太宗統治不滿的保守勢力。為尋求最佳治國方案,唐太宗號召群臣,集思廣益集思廣益:集中大家的智慧,廣泛采納有益的意見。,各抒己見,通過廣泛的辯論統一思想。

唐太宗的確是一位願意提倡君臣之間的“民主生活”的皇帝,他建立了前朝所沒有的新製度,允許諫官、史官參加政事堂會議,規定在會議之上,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如有過失和不當之處,諫官可當麵指出,予以辯論。這種製度不僅能夠保證諫官、史官能夠及時了解朝政的內幕,使得有所勸諫,還起到了一定的監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員不敢謊報政績。

魏征就是在這種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裏做諫官的,他勸諫的內容從長治久安的軍國大計,直到皇帝個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許多方麵,對唐太宗及唐朝貞觀年間的政治,可以說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魏征的批評方式無情而嚴厲,也常常使唐太宗受不了。一次,魏征的話又刺痛了唐太宗,唐太宗氣憤地回到宮內,對長孫皇後說:“朕一定要找機會殺掉魏征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聽後,連忙回去換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跪下。太宗十分驚訝,慌問其故,皇後說:“我聽說隻有聖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現在魏征犯顏直諫,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會不為您感到高興呢?”太宗聽了,十分欣慰。

唐太宗畢竟是一位明君,他雖然也像常人一樣,喜歡聽順耳諛辭,不喜歡聽逆耳忠言,但他還是能克製住自己的感情,保持較為清醒的頭腦,所以,他對魏征既畏懼,又尊敬。

有一次,唐太宗趁魏征回鄉掃墓的機會,準備去山南一帶“旅遊”一趟。一切準備妥當了,卻又怕魏征回來後責怪,最後還是沒有去。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一隻鷂(yào)子,非常喜歡,正抱在懷裏撫玩。正巧魏征來見,太宗忙將那小寵物藏進衣服裏。魏征故意拖延時間。待魏征告辭,鷂子已經悶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