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1

同心協力

“同心協力”比喻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出自《三國演義》第一回:“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起義軍攻打郡縣,火燒官府,打開監獄,釋放囚犯,開倉濟貧,懲辦贓官、汙吏。漢靈帝心急如焚,急忙拜國舅何進為大將軍,並發詔書到處招兵買馬,吩咐各州、郡加強防備。沒落貴族劉備從小喪父,跟著母親靠賣鞋、編席過日子。

劉備喜歡結交天下豪傑,特別是那些有武藝、講義氣的人。在劉備結交的朋友中,有兩個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叫關羽;一個叫張飛。據說,他們三人見天下大亂,可以趁機起事,便結拜為兄弟,並在張飛莊後的桃園中舉行了結拜儀式,祝告天地。結拜時,張飛說:“我們三人結拜為弟兄,同心協力,然後幹一番大事業。”

兩塊銀元做眼鏡——睜眼就是錢。

兩狼山中的楊老將——身入絕境。

兩籮不一樣重——擔著別扭。

兩目無光,六神無主——束手無策。

一籌莫展

籌:計策,辦法。展:施展。形容束手無策,一點辦法都沒有。出自元·脫脫等《宋史·蔡幼學傳》。

蔡幼學是溫州瑞安人,18歲就考取了禮部會試的狀元,成為宋孝宗即位十年以來最年輕的進士。

當時的宰相張說是皇親,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另外的兩位宰相虞允文、梁克家毫無主見,朝中的政務全由張說一人獨攬,政局非常混亂。

蔡幼學麵對這種現象十分氣憤,上書孝宗皇帝,直率地批評朝廷的失誤。他說張說不明大體,權勢太重,近於胡作非為,應該受到懲處。皇帝聽了很不高興,張說更為惱火。因此,蔡幼學被降級使用。

孝宗死後,寧宗即位,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下令朝臣和地方官批評朝政。

蔡幼學再次上書,他說:“陛下要打算當一個賢明、有作為的君主,必須抓住三個方麵,一是要孝敬父母;二是要注意選拔品德高尚、才能超群的人擔任重要職務;三是要減輕賦稅,寬以待民,使老百姓體會到朝廷的仁愛。近些年以來,一些心術不正的人製造輿論,意在排擠品德優秀,而又有傑出才能的人。大臣們有心為朝廷效力,又怕招惹是非,身遭不幸;憂國的人有意為朝廷辦事,常常擔心與皇帝的意見不符;朝廷有學問的人不少,卻都不敢坦誠地說出正確的意見,使您一點措施都沒有(多士盈廷而一籌不吐)。這樣下去不抓緊興辦教育,廣泛地選拔人才,怎麼能使天下的仁人誌士振奮精神呢?”

寧宗看了蔡幼學的奏章,大為讚賞,準備提升蔡幼學的職務,但宰相韓侂胄卻極力反對。韓侂胄本人就是不學無術,對有才學的人非常忌恨,把有見識的學者誣蔑為“偽學”,排斥與他政見不同的官員。蔡幼學不得誌,隻得離開朝廷,到地方上任職。

兩牛打架——對頂角。

兩親家賣蒜——各隨自便(辮)。

兩人同穿一條褲子——不分你我。

兩刃相割——利鈍才知。

兩手架鼓——等著挨敲。

兩手捧個澀柿子——肯(啃)不肯(啃)?

兩手捧雞蛋走滑路——特別小心。

兩手攥空拳——鏰子兒沒有。

兩條龍玩水——鬧大了勁啦。

人文初祖與神龍的交融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南方的水鄉澤國有一個以龍為圖騰的百越族,他們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競渡,以祭祀龍圖騰。在祭祀過程中,人們用“五彩絲係臂”,並斷發文身,以顯示自己是龍子的身份。

百越族圖騰的龍到底是什麼樣的動物呢?在神話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的動物。它的長相奇特,很像各種動物的大集合。

龍的身體修長,體表像蛇一樣有麟片,它的角像鹿一樣,耳朵像牛,嘴上有兩條像蝦一樣的須,也有又大又凸的圓眼睛,還擁有長得像老鷹一樣的爪子,老虎一般的腳掌,背上有魚鰭,嘴裏含有一顆珠子。

宋代羅願作的訓詁書《爾雅翼》形容龍的外貌說:

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嗬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龍的這種融合了許多動物的奇異長相,並沒有影響人們對它的喜愛,君主帝王對龍的心儀更甚,幾乎把一切都與龍聯係起來。

比如,皇帝生氣稱為“龍顏大怒”,皇帝生病就叫“龍體抱恙”、皇帝的子孫是“龍子龍孫”,皇帝高興就叫“龍心大悅”,所有的皇帝也都會自稱為“真龍天子”。

同時,皇宮中的一切器物、服飾、用具上也都打上了龍的印記,如“龍袍”、“龍袞”、“龍冠”、“龍座”、“龍床”、“龍輦”、“龍舟”、“龍船”等。

皇宮中最重要的裝飾就是龍紋和龍雕、龍塑,如柱、脊、簷、梁、欄杆、藻井等無不布滿龍紋。例如,僅故宮的太和殿內外各種龍飾、龍雕等各種形式的龍就有13844條。

為什麼古代君王會如此狂熱地喜愛龍呢?這還要從我國的“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的軒轅黃帝開始說起。

傳說軒轅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創醫學等,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

黃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我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黃帝剛出生之時的外貌就被稱為“龍顏有聖德”。

在黃帝還未統一天下時,曾與九黎族部落首領蚩尤開戰。蚩尤發動了他銅頭鐵額、個個本領非凡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了。

黃帝駕著謀臣風後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衝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

黃帝的手下有個叫應龍的,是龍的一種。我國古代雜傳類著錄《述異記》記載:“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就是修行了千年的龍。

應龍在黃帝與蚩尤的對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它能呼風喚雨,幫助黃帝打敗了蚩尤而立下大功。我國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說: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說:“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凶黎之穀。”傳說應龍立下戰功後,由於消耗能量過大無力振翅飛回歸天庭,就悄然去了南方休養,蟄居在山澤裏,因此南方總是雨水多又潮濕。

黃帝統一天下後,有一天晚上,他夢見有兩條龍從黃河中出來,持一幅白圖獻給他。黃帝不解,就去詢問天老。天老高興地回答說:“這是天賜的祥瑞,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啊!”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人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

最初,河中一連三天大霧。之後,又是七天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連忙跪接過來。隻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